「親愛的家長們,您孩子所屬的班級有幾名學生確診感染COVID-19,您的孩子成為密切接觸者。學校暫時不停課,學校將派發試劑盒,請同學們在上學前檢測,測試結果呈陰性,可以正常上學;如果測試結果呈陽性,在家自我隔離……」
收到學校這樣的電郵,不溫不火的語氣 ,我們不禁要問:這是已經當流感對待了嗎?
朋友一家正在隔離中,她說:「感染之後,最明顯的症狀是失去了嗅覺。」她已經接種加強劑,就像感冒一樣。她的孩子已經是90天內第2次確診,小朋友在家上網課,除了身體疲憊外,沒有出現嚴重病症。
COVID-19大流行邁入第3年,變種病毒Omicron來勢洶洶,正當全球的防疫繃緊神經,卻有一個例外。英國首相約翰遜宣布,從1月27日起,將取消所有防疫措施,連口罩都不用戴。
英國依賴疫苗 防疫措施散漫
回頭看,經歷3次封鎖,英國憑着疫苗接種速度領先全球,去年7月取消部分疫情限制措施,舉國上下開始學習與病毒共處,大膽又順其自然的舉動,讓許多不堪封鎖的國家爭相仿傚,但其實解封以來,英國一直默默忍受每天上萬新病例。
還記得去年夏天,Delta變異株在歐洲迅速擴散,多個國家疫情又起。但此時,歐洲足球錦標賽(歐洲國家盃)正如火如荼開打,球迷們擋不住的熱情更是為疫情火上澆油,決賽演變成超級傳播事件。大眾對新冠病毒防疫已經相當疲勞。
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只有兩到三成英國人仍然保持社交距離,對比去年7月和4月分別為大約六成和八成,戴口罩的人數也逐漸減少,甚至在室外很少有人戴口罩。
去年12月22號,英國每日新增病例,首次超過10萬例。變種病毒Omicron成為英國主流病毒株,確診數單日飆破20萬。隨即有公共衛生專家批評,英國政府完全依賴疫苗接種,防疫措施太散漫。愈來愈多人開始反省,疫情海嘯下的英國,還能有本事與眾不同嗎?英國能否自信地徹底丟棄防護罩?
疫情數字觸頂 新冠變成流感
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因為疫苗與之前感染獲得免疫力,高達97%的英國人已經產生抗體。政府宣布,疫苗大規模施打的成效開始發酵,儘管確診數仍高,但過去一周每日新增案例減少了38.9%,住院人數也開始下降,Omicron傳播力雖高,但病症較不嚴重,這讓政府認為疫情已觸頂,決定用流感方式應對COVID-19。
為什麼說幾乎當流感處理?總結英國目前的應對措施,重點是不追求零感染、零傳播,清零目標在科學上既不可能,也勞民傷財,還衍生出更多的社會問題,防疫措施主要是把醫療資源分配給老人、長期病患等脆弱群體,數據顯示他們感染率最低,但感染後重症和死亡率卻最高。
年輕人或兒童感染率最高,重症和死亡率卻最低。合理分配社會資源,兼顧經濟以及日常生活盡量少受影響。畢竟英國人八成以上打了第2針,六成以上打了第3針加強劑。不過難保新變種病毒不會再現身,疫情仍然存有巨大的不確定性,所以不能簡單當做感冒處理,不能掉以輕心。
英國二次大解封是否真的賭對了?疫情會慢慢平息嗎?這些仍然是未知數,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需要學會與病毒長期共存,它將會逐漸成為各種地方性流行病(Epidemic disease)的一種──比如普通感冒、HIV、麻疹和肺結核等,一直存在。
其實,變種的不僅是病毒,正在改變的是我們的免疫力。引用朋友的一句話:「生活如常,佛系抗疫進行中。」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