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創始人蘇世民(S. Schwarzman)和Nike的禮特(P. Knight),兩本自傳甚獲好評,在下近周的5分鐘版,這尾聲以「史上賺錢最多」的私募交易和他們倆的兩句頂流語謝幕。
黑石在金融海嘯前夕的2007年7月上市之後,以275億美元的價格鯨吞著名酒店集團希爾頓。當時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已經關門,離大規模崩盤只有幾天。可幸,黑石早前從EOP捕獲120億美元(下同)的利潤和IPO籌得的70億資金,是基金渡過那「百年一遇」的浩劫的及時雨。雖然動盪中蘇氏的老東家雷曼兄弟倒閉,而全球金融體系幾乎癱瘓,但央行的破格救援確實阻止了世界末日的發生。
希爾頓的童話故事
而希爾頓這項目竟又以童話故事的結局收尾。翻身有兩個要素:財務上,於海嘯前夕支付高價後,估值猛然縮水約 70%,資產負債表充斥着為槓桿收購而發行的債務。有道買斷基金(Buyout)的原型是吃屍肉的禿鷹,這裏可見其本色。在一系列聰明的金融工程和冰冷的計算中,基金通過新債冚舊債和贖回的方式,以遠低於面值的價格(每1元賠20分),還錢給當初借錢給基金作槓桿收購的資金方,從而大大減輕了公司的包袱。
在運營上,希爾頓的商業模式,從重資產經營實體酒店,重新定位到輕資産的管理和特許經營模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房間數目和投資組合。寫到這裏,不是以運營或管理而聞名的投資家,將項目的轉型描述為「地域和品牌的擴張」、重「高效和……員工體驗」(第273頁),華麗的辭措遮蓋了真正的殺着其實是大力減債和業務模式的轉變。
希爾頓在2013年再次上市時,成為「史上最賺錢的私募買賣」,以股權計,單筆勁賺140億美元。
黑石所管理的資金規模在金融危機後續年飆升,受益於量化寬鬆。在沒有利率的年代,各路資金都在尋找風險資產,私募股權和房地產等另類資產無疑是風口上的豬,是黃金的賽道。
按時序,這本2019年出版的自傳,應該收筆於特朗普執政末期美中貿易戰升溫之際,也許蘇不想以鬱悶的方式收尾,在結語前加入他的慈善事業和對清華大學的捐贈,以較正面的姿態謝幕。
成就倒後鏡的兩面體
無論如何,其實蘇最鮮明的話語,早就在第一章中出現:「最成功的行政總裁都是靠後天,而非天生的,他們……不斷從過錯中學習和成長……」
而「雙龍會」的另一主角,Nike創始人禮特,其自傳的潮語是:「從泥濘路徑中掙扎過來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懦夫永遠沒有起跑,弱者在路上死掉,各位女士先生們,那只剩下我們啦!」
這應該是他們兩人所屬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在國力興盛和社會流動性充沛的結構下,真摯的個人體會。從他們的倒後鏡回看,成功是苦幹的結果,不是投對胎、國運、環境,更不是運氣所成就的,雖然在他們的足跡裏,歷歷在目的,是多個時代轉折的印記。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