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改革改什麼?

學校的課外活動的水平高低,不在於活動多少、活動形式、獎項多寡,而是視乎學生有怎樣的學習經歷,其中一個最容易觀察的,就是學生是否有充分的自治機會。香港有一些傳統名校的成績不一定是頂尖,但是學生自主的空間很大,學生到了大學、到了社會,往往就是領袖人物。
課外經歷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是學生自治,這應該適用於大學,也適用於中學,甚至比較成熟的小學。學生自治,可以有很多種的層次,大學可以有比較徹底的學生自治;學生自治,當然主要是大學生的組織,例如宿舍、社團、各院系的會。
 

學生活動 貴在自治

 
學生自治,其關注點不是宿舍生活好不好、社團辦得是否成功,而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比較複雜的現實社會小型版。比如說大學宿舍,宿舍生活的運行,需要宿生會處理成員的招收、資源分配(例如房間)、排解紛爭、危機處理、應變應急。裏面他們會學會面對不同意見(critical thinking)、資源的最優使用(opportunity cost)、辦事的輕重、先後、緩急、取捨(strategic thinking)等等;也包括如何對待成功、如何面對失敗、如何接受批評、如何面對不同意見等等。這些學習,都不是任何理論的學習可以替代的。
 
不過,也可以進入學術領域,像哈佛的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Harvard Law Review 這些層次不低的學刊,都是完全由學生主編的,沒有教師的參與。
 
看中學,課外活動多,是香港學校的特色。但是我們到一所學校觀察,其課外活動的水平高低,不在於活動多少、活動形式、獎項多寡,而是視乎學生有怎樣的學習經歷,其中一個最容易觀察的,就是學生是否有充分的自治機會。香港有一些傳統名校的成績不一定是頂尖,但是學生自主的空間很大,學生到了大學、到了社會,往往就是領袖人物。
 

學於無形 挑戰考試

 
不要以為小學就無法讓學生自主。前一段本欄曾經敍述一所小學在沒有教師的干預下,三年級的學生自主地排練《三隻小豬》的故事。這所小學引起我注意,是她的第一屆畢業禮,收到的請帖是由畢業班發出來的,畢業禮完全由學生設計和主持;沒有校務報告,校長只是在一個劇的一幕客串演出……也許有些人看不慣,但那是徹頭徹尾一次小學六年級畢業生自己主持的畢業禮。那場面是非常感人的,與一般由學校為學生準備的畢業禮不可同日而語。可以想見,12歲的孩子,這提前出現的學習經歷,一定是畢生難忘。
 
三、注重無形的學習(Implicit learning,或曰不經意的學習,又或者總體性的學習)
 
這也是學習科學煥發出來的一個重要的結論。上述宿舍宿生會的經歷、那所小學畢業生的經歷,都是屬於無形的學習;說「無形」,不太貼切,因為它確實在非常有形的活動中發生。但是,這一類學習不是按照教師的設計,分析性地(analytically)一個單元、一種活動、一個目標,一一對應;他們是沉浸在活動之中,是總體的經驗,也是深刻的經驗,那是生活的現實,也是人類真正學習的現實。
 
在非智力領域的學習(non-cognitive learning、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泛稱的德育),無形的學習尤為重要。我們中國人常說的潛移默化,其實也是在某種的文化氛圍熏陶下,或者在某些個人風格的影響下,不知不覺的總體性學習。
 
四、研究新的評核(考試)方法
 
這是一種挑戰,觸及學校教育的傳統價值。(一)如果是集體作業,個人如何評分?(二)如果是發揮性的問題,如何評核答案?(三)如果是創作,講究的是創意,如何評分?(四)如果允許學生有個別的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學習內容,學習結果肯定不一樣,又如何評分?
 
還有,上述的「非智力」境遇的學習,學習於無形,也很難用分析性的辦法具體地測試學生到底學了什麼?學得怎麼樣?真正的學習成果,是在未來的實際生活中,才受到真正考驗的。
 
(圖片:Pixabay)
 
原刊於《信報網站》,獲作者授權發表。

程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