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成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其旨在深化大灣區內11個城市之間的合作,發揮各自的競爭優勢,同時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融合發展。
大灣區的獨特性在於其包括三個不同的司法管轄區。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的互聯互通對大灣區的運行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金融科技發展 加速互聯互通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在金融服務領域的互聯互通明顯增強。一系列專案在大灣區的成功實施證明了其跨境投資的無限潛力。分別於2014年和2017年啟動的「港股通」和「債券通」,亦積極促進了資本在香港與內地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之間的流動。繼上述專案取得順利開展後,首個以大灣區為重點的跨境財富管理互聯互通計劃(「跨境理財通」)於2021年10月啟動,從而進一步開放了內地金融市場,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中國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以5G、AI、區塊鏈和雲計算等新的顛覆性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時代,大灣區在開發這些創新技術的應用方面,處於領先地位。新興的創新技術,亦將前所未有地加速互聯互通的發展。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間以及後疫情時代,新的商業模式隨之出現,亦將在未來賦能下一代智慧城市和諸多傳統行業的數位化轉型建設,例如醫療健康領域將迎來新的浪潮。
粵港澳大灣區亦是金融科技創新的聚集地。區塊鏈所支持的分散式賬本技術使得協同多種服務成為可能。舉例來說,「i深圳」是深圳統一的數位身份驗證系統,它利用分散式賬本技術、大數據及人工智慧,幫助實現跨境無縫的金融系統運作,且該技術將持續推進各區域之間的協同發展。
中國亦處於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研究和應用的前沿。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首批開展數位人民幣試點的區域。於2020年10月,深圳政府聯合央行開展數位人民幣紅包試點,面向公眾發放總額高達1000萬的紅包。諸多的試點不僅加強了大灣區內金融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更進一步擴大了數位人民幣測試的應用場景,展現出它極具透明性的特徵,亦將為數字經濟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科技重新定義 香港再工業化
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商業模式也在逐漸轉變與升級。例如,在醫療健康領域,「微醫」(WeDoctor)等「互聯網+」的醫療平台正説明大灣區居民通過不同管道,更加便捷地享受線上和線下一站式「遠程診斷、治療和覆診」的服務。展望未來,隨着大灣區內病人醫療資訊的加速互通,數位醫療運營和合作將會愈來愈普遍。
為了進一步實現灣區內人員、貨物的持續流動,城市物理基礎設施(如橋樑和高速公路)和制度基礎設施(如系統和資訊)亦在不斷融合。如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和其他交通基礎設施(機場、高速公路和高鐵網路)的全面升級,大大促進了大灣區城市之間的聯繫。
與此同時,安途(AutoX)、文遠知行(We Ride)、百度阿波羅(Apollo)等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領先企業,也在廣州、深圳等城市交通轉型中取得進展,為未來大灣區智慧交通的建設添磚加瓦。 日益自動化、智慧化和加速互聯的商用車領域也頗具潛力。
在製造業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向着成為智慧化、互聯化和多中心化的製造中心升級。到2022年,愈來愈多的數位化和自動化方面的技術,以及大數據分析和雲計算,將重新定義製造的方式。香港抓住這個機會,並藉此提出了再工業化的倡議,因而香港將有機會進入一個新的製造業體系和生態系統。
在這個生態系統中,並非所有環節都需要在香港進行,亦可在大灣區其他城市完成。科技帶來的互聯互通,將加速香港在製造業的能力,重建其中心地位,並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
推進智慧城市 須加強數據安全
隨着新科技技術的應用完善了數位基礎設施的建設,大灣區內的城市也變得更加智慧。例如,廣州正在建設涵蓋態勢感知、運行監測、決策支撐的「數位孿生城市」。而隨着城市進一步智慧化,它們對城市重點功能的銜接提供的支持愈來愈強,如對新冠疫情的防護與控制。
然而,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內更為廣泛的互聯互通,新的挑戰也隨之而來。我們需要更加全面的安全措施,去保護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海量數據。而最近頒布的《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為數位經濟發展的提供了第一步的法律支援。
跨境數據應作為大灣區綜合發展的重中之重,跨境監管機構必須合作制訂跨境數據管理的規則、機制,以及跨境數據的安全標準;同時,應鼓勵和開展允許跨境數據流動的試點計劃。
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互聯互通,是將其建設成為世界級城市群的關鍵。多個領域如智慧城市、製造、移動出行和醫療服務等之間的互聯互通,亦將提高城市的經濟活力和人民的生活水準。粵港澳大灣區獨特的定位使其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榜樣。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