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創科發展的動力,近年特區政府除了在引進創科人才方面投放大量資源之外,在本地創科人才培訓方面亦不遺餘力。
適逢本港的中學將設立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加入國民教育章節,筆者認為課程除了透過中國歷史、文化、時事等議題引導學生了解國家之外,也不妨考慮加入更多中國科技元素,讓學生認識國家的先進科技及它所創造的成就,增加他們對投身發展科創產業的興趣和動力。
特首林鄭月娥於11月2日出席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成立三周年慶典暨2021年科創大講堂啟動儀式。在開幕致辭中,她概述了特區政府在創新及科技的發展和投資,指出培養人才、發展STEM教育,對香港創科產業的重要性,重申國家對香港創科發展的重視及支持。
積極開拓創新氛圍
她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去年9月11日出席科學家座談會中的一席話:「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她說:「民族自豪感與國家科技發展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相互促進。國家取得科技發展的成就,讓國人感到自豪;而正正因為對國家的自豪感,令更多人,特別是青少年願意投身科技事業,希望推動國家的發展,報效祖國。因此,我們在推動STEM教育的同時,不會忽略國民教育,會致力增強學生對國家、對《憲法》、《基本法》以及《香港國安法》的認識,建立他們正面的價值觀,未來成為負責任、對社會和國家有承擔的公民。」
要達至以上目標,特區政府與內地機構合作,今年年中在香港舉辦了多個「時代精神耀香江」品牌系列活動,包括6月的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暨月壤入港,安排國家傑出航天科學家訪港與學生交流;9月有關中國空間站系統建設的座談會,由香港學生通過網絡連線的方式與在軌的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天地對話;以及10月的「大國建造」主題展覧,展示了中國建築的悠久歷史和璀璨文化。
再者,是次2021年科創大講堂活動,STEM教育聯盟安排一系列講座,邀請不同領域的中國科學院專家來港,向香港師生分享國家的科研成就和創科的最新發展,課題包括航天、探月、深海探索、地球物理、量子科學等,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和眼界。這些課外活動都可以幫助學校推動STEM教育,鼓勵學生日後於科技範圍發展,貢獻國家和社會。
人才是創科發展的動力,近年特區政府除了在引進創科人才方面大灑金錢之外,在本地創科人才培訓方面亦不遺餘力。政府深知創科人才培訓要從小做起,所以一直以來大力推動中、小學STEM教育。
2015年的《施政報告》首次提出推廣STEM教育,之後政府持續地推出不同的STEM相關政策。例如,教育局於2016年發表以《推動STEM教育──發揮創意潛能》為主題的方向性報告,建議採取「學校為本」政策推行STEM教育。不少學校因此而陸續引入STEM課程和活動,以及提升相關的資源。
要多接觸內地科技
為進一步提升中學生的STEM素養,政府於2019年撥款5億元推出「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向每所資助中學3年間提供100萬元,讓它們自行購置所需的IT設備和專業服務,以及舉辦更多相關的課外活動,加深學生對人工智能、區塊鏈、雲端運算、大數據等(簡稱ABCD技術)嶄新IT的認識。
由於中學對計劃反應熱烈,因此政府於2021年「加碼」,另外撥款2億多元把計劃延伸至小學,在未來3年向每所資助小學提供最高40萬元資助,推動「奇趣IT識多啲」計劃,通過課外活動加強小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認識及動手能力。
雖然計劃推出至今反應熱烈,但參與的學校大部分都會跟隨本地IT市場的潮流,偏向採用微軟、谷歌、蘋果、IBM、亞馬遜、三星等外國硬件及軟件科技。這現象無疑會窒礙香港熱愛IT的年輕人往大灣區發展的意慾,對香港市場拓展助益不大。
內地普遍使用的科技(例如騰訊、阿里巴巴、華為等產品)在香港學校的使用率偏低。在缺乏生意誘因之下,內地科技公司減少投資香港科技教育市場是可以理解的。但筆者認為他們不宜太短視,應該把生意目光放長遠一點,瞄準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目標,透過科創建設促進香港融入大灣區,過程中必然會為公司帶來不少商機。
適逢本地中學將設立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加入國民教育章節,筆者認為局方除了透過傳統的中國歷史、文化、時事等議題教導學生了解國家之外,也不妨考慮加入更多中國科技元素,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國家的先進科技及它所創造的成就,增加他們投身發展科創產業的興趣和動力。
原刊於《文匯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