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尋親說孝道──萬里尋親故事的背景及内容特色

明清時代的孝子們歷經千辛萬苦,尋找親人,除了是為了自身生命價值的安頓,也是為了將父母帶回家族和親情倫常之內,更重要的是,孝道更可以遮掩或彌補父母的過錯。

承接上文:〈萬里尋親說孝道──古畫背後的故事〉

明清盛行,士商為主

宋代之前,萬里尋親的事跡雖然時而發生,記之文獻,但在社會上仍稱不上顯著的孝行典範。宋元時期,這類文獻記載漸多,而到了明清之際,萬里尋親的文獻和故事大量增加。明代初年的旌表(官府為忠孝節義的人立牌坊和賜匾額)已清楚標出「萬里尋親」是一種孝行的範疇,成為一種官方及社會上普遍稱許的孝行典範。

明代初年的旌表已標出「萬里尋親」是一種孝行的範疇,成為一種普遍被認知和稱許的孝行典範。
明代初年的旌表已標出「萬里尋親」是一種孝行的範疇,成為一種普遍被認知和稱許的孝行典範。

為什麽萬里尋親會在明清時期如此盛行呢?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一, 明清商業活動相當發達,許多商人離家往外經商,與家人分隔兩地。這段時期許多孝子尋找的對象正是遠遊經商的父親,當時商業最發達的江南地區便是這類孝行盛行的區域,而尋親者的社會身份則多為士商;
二, 明清以來宗族組織的興盛,以及對宗法和祭祀的重視,導致社會上重視孝道,成為普世的價值典範;
三, 官方和民間均推崇孝道,對之大加讚譽與表彰,地方士人亦爭相傳頌尋親孝行,產生了極大的文化動員和教化效應,從而也導致尋親行為更加盛行。

15世紀以來宗族組織的興盛,以及對宗法和祭祀的重視,導致社會上普遍重視孝道。
15世紀以來宗族組織的興盛,以及對宗法和祭祀的重視,導致社會上普遍重視孝道。

另外,明末清初的萬里尋親則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就是遺民心態。明末清初改朝易代,漢族士人因此移忠作孝,把對故國的「忠」都轉化為「孝」。在這種「孝忠並提」的社會風氣中,「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是時人讚揚孝子的基本出發點,例如黃向堅的《萬里尋親圖》在塑造了「孝」之形象的同時,更體現着「忠」的大義。

明末清初改朝易代,許多士人因此移忠作孝,把對故國的「忠」都轉化為「孝」。
明末清初改朝易代,許多士人因此移忠作孝,把對故國的「忠」都轉化為「孝」。

萬里尋親的四大故事類型

這些發生在明清社會的尋親故事,猶如一齣齣戯碼,吸引着觀眾的目光,牽動着眾人的感同身受和悲喜情感,具有深遠的社會教化作用。台灣學者呂妙芬分析了明清時期200多個尋親故事,將之内容歸納為四個類型:

一,戰亂中孝子與父母失聯,孝子開始尋親;
二,孝子年幼時,父親出門遠遊,音訊全無,孝子長大後立志尋父;
三,孝子的生母因種種原因被迫離開,甚至改嫁,孝子最終將生母迎歸奉養;
四,父母或祖父母卒於外,無力歸葬,孝子盡力尋訪親人屍骨,負歸完葬。

尋親故事的四大主題

萬里尋親的故事有四大類,各有不同,其敍述主題卻相當雷同,每個故事都具有四大元素,包括:孝即良知、歷盡艱辛、天人交助和救贖父母。

一、孝即良知,仁孝一體

論語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曰:「大孝終身慕父母」。孝道一直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倫理原則,乃天生的道德情感和責任,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之幾希所在,甚至某程度上是古人的「終極關懷」。

在萬里尋親的文獻中,時而看見尋親者發出「兒不見父,何以生?」、「人而無父,曷以為人?」及「不得吾母,奚用生為?」的渴求和感慨。為人子者的價值永遠以父母做為坐標,他們心中的孝思(儒家價值觀)幻化成流離失所之父母的聲聲召喚,催促着他們踏上尋親之途,正如黃向堅所言,「儼如親之召我行矣」。

許多孝子在未能找到失聯的父母前,生命之意義難以安頓,只有在親子重逢,盡到養生送死的責任之後,孝子的生命價值才得以體現。有些故事的結局並不圓滿,親子終未能重逢,這些孝子們或從此茹素廬墓而居,或終生不仕不娶,更有不少人因過哀勞瘁而早卒,甚至有自殺者。

許多孝子在未能找到失聯的父母前,生命之意義難以安頓,只有在親子重逢,盡到養生送死的責任之後,其生命價值才得以體現。
許多孝子在未能找到失聯的父母前,生命之意義難以安頓,只有在親子重逢,盡到養生送死的責任之後,其生命價值才得以體現。

二、危厄艱困的旅程

險厄艱困的旅程乃萬里尋親故事中的另一主題。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艱苦磨難的旅程,既是一條通往親子重逢的必經之路,也是考驗孝子心志的艱難歷程。

這段路程愈是艱辛,愈是危險,就愈能夠顯出孝子尋親心志之堅定不移,也愈值得被書寫。方志中有「間關萬里,瀕死者屢」、「間關萬里,備歷艱險」等概括性描述,而最鮮明細膩的例證就是上文所述的黃向堅尋親記,引起強烈迴響。文中最具感染力的就是黃向堅對於自己身體受傷和痛楚的大量描述,例如:

在途時,遇雨雪,腫趾破裂,痛楚頻頻,倒地身如泥塗。自顧堪憐,往往僵臥道旁;

寓湘潭縣城外,左足血瘀腫赤,痛不能禁,用瓦針刺血,憔悴支離,眠餐幾廢

另外還有心理描寫,例如圖畫中的題識常有以下文字,如「困憊非常」、「莫不危懼」、「尤為危懼」、「行旅患之,過此不勝悚懼」、「迄今股栗」、「驚魂亡跡多窮路」、「迄今吮筆,猶為股栗」、「圖之且以志懼」、「泚筆神悚」、「欷歔日危尤甚」、「援筆神悚」。

由於作者是敍述者也是行動者,既有親身經歷,也有第一手資料,帶給讀者身歷其境的感受,感動力強烈。通過文字或圖冊,讀者可以感受到獨行於險山惡水之間的孝子之毅力和艱難,從而產生共鳴和認同。這種堅毅之志,更是開啟天人交助的重要契機。

故有所謂,「更有孝子尋親骨殖一事,其事愈難,其情愈苦,而天之所以報答孝子,其跡愈奇。」

尋親路程愈是艱辛,愈是危險,就愈能夠顯出孝子尋親心志之堅定不移,也愈值得被書寫。
尋親路程愈是艱辛,愈是危險,就愈能夠顯出孝子尋親心志之堅定不移,也愈值得被書寫。

艱苦磨難的旅程,既是一條通往親子重逢的必經之路,也是考驗孝子心志的艱難歷程。
艱苦磨難的旅程,既是一條通往親子重逢的必經之路,也是考驗孝子心志的艱難歷程。

歷經驚險,通過重重考驗才能完成尋親目的的主題,其實在佛教故事中更為明顯,例如《觀音菩薩傳奇》中的〈吳孝子萬里尋親〉,故事中雖然觀世音菩薩一路相隨救助,但是吳璋必須要親身接受試驗,更被毒蛇所咬,歷經千辛萬苦,菩薩也讚嘆道,「吳璋啊,你為母忘軀,真是純孝的鐵漢!上天絕不負你這一片苦心的。」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往西天取經,也隱約包含着這種驚險和考驗的元素。對「苦難」的探討是世界各大宗教所共同關注的焦點,這類孝子受難主題有否受佛教故事所影響,倒是一個饒有趣味的研究方向。

對「苦難」的探討是世界各大宗教所共同關注的焦點,這類孝子受難主題有否受佛教故事所影響,倒是一個饒有趣味的研究方向。
對「苦難」的探討是世界各大宗教所共同關注的焦點,這類孝子受難主題有否受佛教故事所影響,倒是一個饒有趣味的研究方向。
三、天人交助的網絡

萬里尋親談何容易,但由於孝子堅定的意志和付出,感動天人,形成一種天人交助的網絡。首先是人間,因着尋親的孝行在社會上普遍受到肯定,許多人都願意對孝子伸出慷慨之手。譬如黃向堅雖然家境貧寒,但是在旅途中常常得到地方百姓和士商的款待和幫助,譬如在苗地,有能通漢語者予以款待;路遇楚黃人楊某,不僅帶他進入貴州,更有「親厚」照顧;在籌備回鄉時,更得到縉紳友朋的資助,送馬匹和贈旅費,設宴言別。

此外還有來自上天神明的回應,即中國孝文化中極為重要的元素──「至孝格天」。常見情節就是當孝子經歷千辛萬苦,在絕望中向神明發出哀號和求助時,神明往往籍着夢示等奇跡式的指引,引致親子重逢。

而最常見的「求助」方式就是孝子們的放聲「號哭」,從而帶來天人感應的結果。例如鄭氏兄弟在荒山中尋覓父親骸骨不果,兩人「號泣八晝夜」,遂夜夢神靈告以柩處,而得以攜骨歸葬;王溥與母親相失18年,尋母不得,「晝夜號泣」,後有神靈托夢告知其母已被賊逼投井而死,他也終於在井裏尋獲母親骸骨。

另外,向神靈虔誠祈禱也相當常見,例如清初名儒顔元之父離家46年,音訊全無,顔元在50歲之高齡,毅然踏上尋找父親之征途,沿途在各大寺廟祈禱、求籤與夢兆,最後關帝向其妹托夢,兄妹相逢,顔元也終於能夠將父親的神主帶回家中供奉。

《二十四孝》中的首篇便是〈孝感動天〉,講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動上天的故事。
《二十四孝》中的首篇便是〈孝感動天〉,講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動上天的故事。

四、救贖父母

明清時代的孝子們歷經千辛萬苦,尋找親人,除了是為了自身生命價值的安頓,更重要的是要將流離失所的父母,帶回到儒家所重視的家族系統和親情倫常之內,重新安置在本屬於他/她的正確位置上。

這個主題具有一種「以孝救贖」的深刻意涵。所謂救贖,除了在身體和名分上將流離失所的父母重新帶回正確的位置,同時也包括原諒並彌補父母所虧欠的一切, 即「孝」可以遮掩或彌補父母的過錯。

在許多故事中,孝子千辛萬苦尋求的對象往往是好遊不歸、不負責任、徹底失職的父親,有的甚至已經在外另組家庭。例如劉湊的父親因積欠龐大債務而逃亡,他後來得以還家,主要是靠兒子多方尋找,並借貸還債。故事中也有許多被擄失節或改嫁的母親,譬如廖人俊之母被強盜所擄後已有新家庭,但這也絕無礙他對母親的情感,以及迎歸奉養之決心。

上述這些在傳統觀念中被視為虧德的父母,在萬里尋親的故事中都能因孝子的付出和磨難而得到救贖,獲得儒家賦予的尊榮與地位。許多孝子為了救贖父母,付出不少代價,或勞瘁早卒,或身體受傷,這些經歷都記錄在地方誌上。根據西方學者研究,中國孝子傳的某些特色頗似基督教傳統中的聖人傳,值得深入探討。

根據西方學者研究,孝子傳的某些特色頗似基督教傳統中的聖人傳,值得深入研究。
根據西方學者研究,孝子傳的某些特色頗似基督教傳統中的聖人傳,值得深入研究。

尋親故事背後的複雜和遺憾

萬里尋親之結局多數是是大團圓結局,皆大歡喜,但所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在這些紜紜故事之中,會否有一些意料之外的境況呢?透過若干文本,學者發現其中隱隱約約透露出一些尋親過程中複雜且負面的情境,下文將作簡單論述。

「古畫背後的故事」之二

施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