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近年幼稚園教育的發展,不少嶄新的學與教模式、教學方法,乃至教學資源和工具的發展方興未艾。但其實學與教的評估也是很基本而不容忽視的一環。因為好的評估,正能幫助學校和家長知道孩子的難點和該改進之處,從而在教學模式、方法等方面作出針對性的調整。
在此方面,到底香港幼稚園教育的學與教評估的發展和現況如何?又該如何繼續發展呢?以下筆者便結合自身從事幼稚園教育30多年的經驗,就幼稚園學與教評估的過去和現在,分享一點觀察和看法。
學與教評估:從學術走向全人發展
記得在筆者30多年前初任教幼稚園時,那時的評估很簡單,以考試為主,主要是評估學生在中文、英文和數學方面的表現。當時學校的評估很着重學術性,目的是評核學生是否懂得認字、寫字、運算數字等,而且還有計分及排名次。全面評估的觀念和做法在那時仍未出現。
那時幾乎所有幼稚園都是這樣看待和進行評估的。後來過了好幾年,有關評估的觀念和實踐開始改變和優化:學校不再為學生計算名次,漸漸重視學生在學術表現以外的不同方面表現,例如音樂、藝術、體能等;此外,在評估方式方面,老師們也開始重視以日常觀察為主的方法,讓家長看到子女在一個學期的階段內,在不同方面的發展情況。
但當時的評估仍然是很簡單的,也未有系統的評估表或評估工具,全靠老師對學生的日常觀察,以及在與學生相處過程中的觀感。而且,給家長看孩子在一個學期內的發展和表現,但主要仍是偏重學術性,未有涵蓋其他層面。
學與教評估是為什麼而做?
回看從初任教到現今學與教評估的發展,可以看到不論是在觀念還是在具體的評估方法上,都經歷了重大的轉變。起初使用的是試卷,後來沒那麼偏重學術性,開始重視孩子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起初並未有對孩子成長元素的系統理解,到現在已制定了孩子成長的不同範疇,以及評估目標。
現在幼稚園的學與教評估,比起自己初任教時,已有了不少改善。我們已有了系統的課程指引,也知道學生成長的6大範疇,以及據此的不同評估目標和層面。
然而,在這樣的變化中,我們更要思考:到底評估來做什麼?為何幼稚園教育需要評估呢?筆者認為,學與教評估最重要的目的,正在於通過觀察、整理學生表現的資料和數據,辨析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中可改進之處,讓學校的課程和教學模式因應這些地方而該調整,以作出配合和對應。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幫助和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成長。
的而且確,現在幼稚園的學與教評估已有所變化,有了明確的評估目標。但我們更要留心和重視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要加強的地方,著重他們多方面的發展,特別是全人發展。
正因如此,我們的評估不能只照搬外國現成的一套。確實近年幼稚園的學與教評估已大量借用外國已發展的不同評估量表和問卷,也開始漸漸發展出校本評估的嘗試。不同學校開始嘗試根據各自學生的不同狀況,如體能、社經地位等,觀察學生表現的變化,從而調適和檢視學生的發展情況。由此可見,適切香港本地獨有處境的評估模式已漸呈現,但仍尚待整理和系統化。
不同持份者在學與教評估中的角色
若要讓學與教評估在現有的基礎上系統化和得以進一步發展,筆者認為,涉及評估的不同持分者均有其各自以下重要的角色:
- 學校管理層:應就教學制訂一套整全的計劃,讓老師認識和辨析學校課程和教學模式如何適切孩子的發展需要,而學與教模式該如何幫助學生發展;
- 老師:培養和發展有關評估的知識和實踐,因為有效的評估並不是只用一兩句說話或點評就完事,也不是一朝一夕便可達到,而是需要時間,更要懂得運用時間去觀察和檢視學生的表現;
- 家長:致力覺察和了解孩子的問題和應改進之處,並和學校溝通及協調可如何改進。因此家長也應是評估的對象:他們能夠給予回饋,讓學校知道學生在學校做到的東西,在家中是否也能做到,從而檢視和評估學生真實的學習表現;
- 政府:有效的評估並不是只有幼稚園自己做就行,更需要有充分數據支持。因此除了提倡全人發展和制定相關政策外,更應提供資源的支援(如研究、資金的支持),讓學校能夠收集更多和更充足的數據資料,清楚告訴學界和公眾,為何某種學與教模式能有助孩子發展;
- 學界:評估必須建基於研究,而且每所學校乃至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因此需要學界透過進行調查研究,做一些「貼地」,對應本地乃至校本處境的分析,從而給予政府和學校參考,如何改進課程和教學進度。評估做得好,才能對應學生個別和特殊的需要,幫助他們改進表現;
- 學生:作為被評估的對象,他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課程和教學模式的演繹者,展現或證明當中的果效與否和程度,並提醒着學校和其他持分者,須提供適切的環境,讓他們去探索和體驗。
若不同持份者均能做好各自的角色,將有助於建立和促進香港本地有效的學與教評估。至於幼稚園學與教評估該如何進一步發展,筆者將於另文再作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