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前文:〈專訪港大校長張翔:避免「卡脖子」阻礙,善用港大優勢邁向國際〉
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呢? 作為一名大學校長,張翔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你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培養一個人的思考、思維過程……不單單是考試好,不單單是讀一個好學校,而是要想別人想不到的東西,要去挑戰書本上的現有知識,包括自己的老師、所謂的學術權威,也要去挑戰,問一個為什麼,只有這樣的話才能探索別人探索不到的東西。」
關於辦大學的宗旨,「放眼全中國,胸懷全世界」是張翔口中的高頻詞。
「我覺得我們作為一個立足中國,放眼全世界的大學,我們想到的應該是怎麼樣去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張翔也毫不諱言,在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香港處在中西方國家摩擦「風眼」的當下,大學的責任。
「我們港大在110年前建校,當時建校的宗旨就是為中國而立,所以我們不單是一間中國的學校,而是我們從建校的第一天開始,就是為中國來作貢獻的。 這一點在香港也好,在內地也好,我們港大的宗旨不會變的。 我希望我們看到的香港大學不單單是立足香港、立足大灣區,同時我們是中國的學校,也是全世界的學校。
以下續為訪談實錄:
多元文化刺激思維 挑戰權威探索創新
深圳衛視直新聞駐港記者 秦玥(以下簡稱秦):想再和您談談青年教育培訓這方面,現在國家希望在大灣區建創科基地,培養創科人才,我在學校讀書的感受是要多思考,自主創新對創新原動力也非常重要,特別是能夠激發人們的思考,港大會不會把這些理念通過深圳分校分享出去,帶動大家對創新方面的思考?
香港大學校長 張翔(以下簡稱張):是的,因為創新就像您講的,要想別人想不到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打破一些框框,包括書本上學到的知識不一定都是對的。 比如說數學、物理、化學,包括一些基礎科學,你總是要挑戰它的一些基本原理,基本的方程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大學問出來。
所以這也是創新的一個源泉,我們學生不要怕困難,不要怕失敗,要敢於問為什麼,獨立去想一個問題,只有這樣的話才能培養一種思考的方式。 當你在華為、在騰訊去做一些頂尖科技的時候,你才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一些新的技術才能發展出來,所以這個很重要。
這也是我們港大優勢的地方,我覺得多元的文化就會激發大家經常會想一些,為什麼有些東西是可以這樣做、那樣做。我曾經也教過包括內地、台灣、香港、新加坡、澳門的學生,他們的學生科學夏令營我也去教過,我就發現各個地方的學生是非常不一樣的,由於所處的文化不一樣,他們的創新和學習的方式也不太一樣。所以如果像我們港澳青年和深圳乃至全國各地的年輕學生,大家聚在一起有一種思想的碰撞,包括更多的交流,這就很好。
其實教育和創新是完全聯繫起來的,你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培養一個人的思考、思維過程。 我覺得香港在這個方面還是有優勢的,儘管教育有很多方面,包括考試等,但是怎麼樣去思考?怎麼樣去想一個別人想不到的問題,這很重要。
所以我經常跟香港的學生也好,跟內地的學生也經常座談,我覺得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有一種敢於向學術權威去挑戰的精神,比如說像我的學生,儘管我是他們的教授,我還是經常要他們來挑戰我,來問我一些科學上面的、我自己答不上來的問題。有一天學生把老師問倒了,這時候學生的創新精神就上來了。
所以我相信這一點在國外、在香港、在內地都非常重要,就是說怎麼樣培養一個人的創新精神,不單單是考試好,不單單是讀一個好學校,而是要想別人想不到的東西,要去挑戰書本上的現有知識,包括自己的老師、所謂的學術權威,也要去挑戰,問一個為什麼,只有這樣的話才能探索別人探索不到的東西。
秦:香港有一國兩制的優勢,包括像是智慧財產權方面審批的比較寬鬆,其實這個是變相的支援本地學生,鼓勵他們去創新,因為發明出來一個東西不需要那麼多的流程。但是香港缺乏的是把產品產業化,怎麼把香港的這種創新成果轉為產業,這方面其實大家也有很多的討論,那麼港大在這個方面有多大程度去支援?
張:其實香港的學校包括港大在創新方面做得非常好,只不過你講得對,就是創新的土壤不像深圳這麼豐厚,尤其是像投資這方面,因為香港主要是金融房地產非常發達,這也導致了其他方面不太發達,尤其是創新的產業。
這一點其實香港最近這10年一直在做,而且做得相當不錯,我想香港的優勢在於創業的文化和國際接軌得不錯,大家尊重智慧財產權,你抄我、我抄你的情況比較少。
但是香港也有弱點,比如說它的投資方面,還有創新的機制方面,這些要向深圳學習,所以雙方有長有短,大家互補,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事。香港大學因為在基礎研究做得比較好,我們的源頭創新做得非常好,我們有1000多個專利,有的教授已經在深圳、在大灣區做公司了,今後如果有了新的校區以後,那我們是如虎添翼,本來是一個翅膀,現在兩個翅膀,所以飛起來會飛得更高、更快。
港深互補如虎添翼 專注科研引領創新
秦:您剛才說的港大源頭創新的這些專利發明中,有沒有那些是現在比較重點關注的,或者是國家現在比較需要的?
張:對,港大有很多學科,我就不一一的說了,但是有一些是非常突出的,比如我們醫療方面、醫學方面,我們有一位教授現在正在做噴鼻式的新冠疫苗,現在已經到臨床二期了,他們現在正在籌備一個公司,這個也是非常好的事情。
其他的比如說工程學院,他們正在做一些新的材料,世界上最硬的鋼是在港大發明的,我們現在正在和國內的鋼鐵工業也在做深入的合作。
還有我們最近在做的納米技術,包括晶元,我們現在擁有一個年輕的團隊,這一批教授是做三納米、一納米技術的頂尖人才,在世界上領先的,這些都是為可以為大灣區的資訊技術產業作貢獻的。
秦:像是您剛才說到的關於晶元以及一些重點項目創新研究,目前特區政府對香港大學的支援如何?
張:特區政府其實在最近幾年對大學創新的支援非常大,比如說港大現在有9個研究所、研究中心,他們給每一個都是4到5億港幣這樣的一個支援力度,非常大,我們現在這9個研究中心在醫療方面,在人工智慧,機器人方面都有很好的(研究)部署。 所以關於源頭創新方面,我相信會有一大批新的、更加好的成果出來。
秦:還想請您分享一下關於今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雖然您曾經說港大的優勢是如果不努力,優勢會慢慢減少,但我們看到港大在今年的排名提高了9位到第30位,再創新高,在這麼競爭激烈和複雜的國際環境下,這個排名是不是得來不易?
張:當然,我以前也講過,我現在再講一遍,一個一流大學不應該是看排名的,而是應該看它培養的學生品質,以及教師的品質,包括對社會的貢獻。這個看起來泛泛的,其實很簡單,我自己講就是你能不能和其他一流大學,和耶魯、和普林斯頓、和哈佛去競爭教授?你如果可以的話,你就是一流大學。所以這一點很重要。
具體的排名上上下下,儘管今年我們排的比較好,但我覺得我們作為一個立足中國,放眼全世界的大學,我們想到的應該是怎麼樣去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比如說,我早先講到氣候的問題,這是個大問題,現在極端氣候不斷出現,人類該怎麼樣共同來對付這個問題,這裏面是跨學科的,可以從能源、材料、氣候、地理學、地質學,這是橫跨多個學科的,非常重要,所以需要一個非常大的眼界、眼光去做這個事情。
所以我想港大在這個方面有很好的傳統,大家靜下心來做很深的學問,去解決全人類的問題,這個是很重要的。
有危有機有守有為 立足香港放眼世界
秦:關於師資的問題,最近聽說學校裏有一些教授離開了香港或是選擇了移民,這對學校的學術還有包括整體的師資力量會不會有影響?
張:這個不會了,我想首先其實離開的教授沒有很多,因為「走」和「來」,我們用物理學概念來講叫「動態平衡」。 你每年走10個教授,給別人挖走了,你應該高興的,因為他們的學術水準是很高的,所以才被別人挖走。
但同時你也去和哈佛、和耶魯去競爭,拿他們的教授過來,這就是頂尖學校應該做的事情。 所以我們不擔心,因為我們最近也僱了一批很好的教授。教授離開有很多個人的原因,也有其他學校可能給的工資待遇更好的原因,這個都是正常的交流。
我想我們最主要的是要創造一種文化、一種氛圍、一種環境,怎麼樣令好的學者到港大來能做好的學問,靜下心來不被其他東西干擾,這一點講起來很容易、但是不容易做到的。
我想不管是在任何其他世界的地方,其實這都是一個挑戰,有各種各樣的困難,作為一個學校的管理層,怎麼樣去創造一種氣氛,讓好的學者做他們想做的事情,做好的學問,然後他們的學問能夠產生好的社會效益,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秦:您剛剛提到面臨很多挑戰,現在國際環境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包括香港處在中西方國家的摩擦風眼中,作為香港大學的校長,肩負育人責任、社會責任,您認為大學應該堅守的底線是什麼?
張:你講的很重要,現在實際的國際環境,包括香港還有其他地方都面臨着不同程度的挑戰。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做「危機危機,有危就有機」,我想對中國、對世界都是這樣,只有在危機的時候,大家才能想辦法要去解決危機,才能找到共同有興趣的地方來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所以我相信即使有目前來看比較困難的時候,大家還是應該站得高、看得遠,要看到10年以後、50年以後的事情,而這個是一個大學應該培養我們學生做的事情:要有遠大的理想和胸懷。
尤其是我們港大在110年前建校,當時建校的宗旨就是為中國而立,所以我們不單是一間中國的學校,而是我們從建校的第一天開始,就是為中國來做貢獻的。這一點在香港也好,在內地也好,我們港大的宗旨不會變的。 我希望我們看到的香港大學不單單是立足香港、立足大灣區,同時我們是中國的學校,也是全世界的學校。
專訪港大校長張翔(三之三)
延伸閱讀:
〈專訪港大校長張翔:用好「一校兩區」優勢,深圳校區標準甚至更高〉(三之一)
〈專訪港大校長張翔:避免「卡脖子」阻礙,善用港大優勢邁向國際〉(三之二)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