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8月31日完成從阿富汗撤軍後,總統拜登首次發表講話,形容美軍的撤離行動取得「非凡成功」。他說,美國完成了歷史上最大的空運行動之一,撤走了12萬多人,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做過這樣的事情,只有美國有意願、有能力做到。
不過,評論者卻普遍不苟同拜登對阿富汗撤軍的正面評價,甚至擔心「跨國恐怖主義」會死灰復燃。《紐約時報》引述拜登在講話中表示,他不會延長這場無止境的戰爭,撤軍是正確、明智及對美國來說也是最好的決定。
拜登承諾,會協助仍然滯留在阿富汗的美國公民離開,只要他們想離開,就會把他們帶走,沒有設定限期。他又警告,打擊「伊斯蘭國呼羅珊分支」的行動仍未結束,美國會在阿富汗和其他國家打擊恐怖主義。
他又指責與塔利班達成撤軍協議的前總統特朗普,指特朗普此舉使他和他的團隊陷入困境,必須在離開或升級戰爭中作出選擇。
學者:「反恐戰爭」是當代美國戰略大災難
不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學教授吉爾格斯(Fawaz A. Gerges)在Project Syndicate撰文指出,塔利班統治的阿富汗可能成為國際恐怖主義的溫床,而長達20年的「反恐戰爭」美國在21世紀最大的戰略災難。美國決定「止損」了,但阿富汗人民卻繼續要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
這篇題為〈恐怖主義與塔利班〉(“Terror and the Taliban”)的文章引述美國參議院少數派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及其他美國政界人士的觀點,指塔利班作為伊斯蘭激進組織,「不可避免」會為阿爾蓋達(al-Qaeda),也許還包括「伊斯蘭國」(ISIS)等極端組織提供庇護所,以招募、訓練恐怖分子,策劃對西方的攻擊。麥康奈爾甚至「大膽預言」,阿爾蓋達和塔利班會「燒毀(美國)駐喀布爾大使館」以慶祝2001年的「911」襲擊20周年!
吉爾格斯直言,對塔利班和阿爾蓋達沒有分歧的估計並不全面,事實上,儘管兩個組織的宗教思想和世界觀相似,但兩者的目標完全不同。塔利班的目標是在阿富汗建立「伊斯蘭酋長國」,並沒有向阿富汗邊境以外擴散的野心。對比之下,阿爾蓋達沒有國家身份,也沒有邊境意識。阿爾蓋達是「無國界運動」,在全球幾十個國家有分支機構,目的是使用包括暴力在內的一切手段,將其意識形態傳播到世界各地。
吉爾格斯指出,在美國的「無情打擊」下,阿爾蓋達如今已缺乏必要的運作能力,但同時跨國的「聖戰」已經擴散到阿富汗以外地區,遍及中東、南亞甚至非洲。或許有人認為,仗着塔利班的庇護,阿爾蓋達可以重建。但至少當下,阿爾蓋達想恢復並重振隊伍,尚缺乏有魅力的領袖和熟練的骨幹。
更重要的是,塔利班不太可能立即允許阿爾蓋達在阿富汗建立新的基地。現階段,塔利班希望鞏固對阿富汗的控制,同時獲得國際承認其合法性。接納阿爾蓋達不能促進進這樣的目標,相反,正是阿爾蓋達在2001年9月11日發動對美國襲擊,令塔利班被迫流亡。他們用了20年之久,才重新奪回政權,他們不會拿失而復得的東西來冒險。
不過,吉爾格斯同意,塔利班在政治上並非鐵板一塊,某些塔利班成員可能與阿爾蓋達和巴基斯坦境內的其他激進組織聯手,這種風險始終存在。因此,雖然塔利班不太可能張開雙臂歡迎阿爾蓋達,但這阿爾蓋達確實有機會藉着塔利班重新掌權得到好處。
吉爾格斯又認為,「伊斯蘭國」則不一樣,它是塔利班強烈反對的組織。塔利班已經在其控制區內對「伊斯蘭國」發動攻擊,為的是消滅對自己統治阿富汗的任何潛在威脅。總之,長達20年的反恐戰爭,是美國21世紀最大的戰略災難。美國現在決定止損,但阿富汗人民卻繼續要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
《紐時》:美國與巴基斯坦關係雪上加霜
另一個與塔利班關係微妙的國家是巴基斯坦。
《紐約時報》駐伊斯蘭瑪巴德和北京分社前社長裴若思(Jane Perlez)在該報撰文,指「表面上,巴基斯坦是美國打擊阿爾蓋達和塔利班戰爭的夥伴。在過去20年裏,巴基斯坦軍方從美國獲得了數百億美元的援助」,但與此同時,阿富汗塔利班「很大程度是巴基斯坦情報機關創建的,它在這場戰爭中始終扶植、保護塔利班在巴基斯坦境內的骨幹力量」。
另一個問題是,巴基斯坦近年與中國「走得很近」,中國人稱巴基斯坦為「巴鐵」(鐵桿兄弟),中巴合作的「梟龍」戰機已發展到第三代(block 3),還出口外國。
裴若思指出,「中國正在大舉投資巴基斯坦的基建設施」,而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美國人容忍了巴基斯坦的兩面派做法,因為他們別無選擇,美國寧願在阿富汗打一場混亂的戰爭,也不願與擁有核武的巴基斯坦發生衝突。此外,巴基斯坦的港口和機場為美國在阿富汗作戰需要的軍用物資,提供了主要的入口和補給線」。
然而,美國完全撤軍,宣告阿富汗戰爭正式結束。裴若思斷言,「已在走下坡路的巴美關係將進一步瓦解。除了維持巴基斯坦核武庫的穩定之外,目前美國與巴基斯坦打交道的動力也在減少」。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