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中國語言學系十周年──承傳與創新

施仲謀教授:推動中文教育國際化任重道遠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中國語言學系慶祝成立十周年,系主任施仲謀教授表示,學系過去十年致力推動中文教育的國際化及現代化,基本實現了成為亞太地區中文教育研究樞紐的願景,期望未來在教學及研究更攀高峰。

回顧過去十年的挑戰與考驗,施教授指出,2017年我們在國際漢語教學碩士課程加入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證書,同年創辦《國際中文教育學報》;2018年推出中文教育博士課程;2019年成立中國語言及中文教育研究中心,都是中國語言學系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當中尤以在碩士課程加入IB教學元素,面對的挑戰讓人印象深刻。

碩士課程加入IB證書提升競爭力

「因為同事們都是中文教育的專家,卻不一定是IB教學專家,大部分同事沒有在IB學校教學的經驗,但我們認為在課程加入IB 教學元素,可以提升畢業生的競爭力,畢業後在國際學校較容易找到工作。為了提升自己,同事們參加了多個IB 工作坊,參訪國際學校,又邀請IB專家和前線教師到教大舉辦講座。結果很多老師由本來不太了解IB,變成了IB專家。」

教大碩士課程獲國際文憑(IB)認證 提升畢業生競爭力。
教大碩士課程獲國際文憑(IB)認證 提升畢業生競爭力。

施教授指出,中文系向來予人印象是教授四書五經或中華文化,但學系注重培養的未來中文老師,不僅可以在本地中小學任教,還可以到國際學校教中文,因此他們必須具備英語根底,而且熟悉現行課程,例如IB、AP、IGCSE等課程。

「雖然是中文系,但亦要貫通中西。我們鼓勵學生除了必修的英文科,如有意在國際學校任教,也必須加強英語的訓練。」

推動中文教育國際化

事實上,在推動大中華地區中國語文教育和漢語教學國際化方面,學系做了大量工作,包括2017年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作創辦《國際中文教育學報》。「創辦學報之初面對不少挑戰,沒有人手及資金,只能靠調動內部資源,並聯繫海內外學者專家擔任顧問和地區編輯,令學報得以面世,在幾個月後成功申請學校撥款支持。」他說。

教大夥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國際中文教育學報》,圖為編輯與顧問合照。
教大夥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國際中文教育學報》,圖為編輯與顧問合照。

為了促進國際漢語教學的學術交流,學系每年均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國索思摩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及香港大學等學府合辦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至今已舉辦了五屆,第六屆本定於2020年移師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但因疫情關係延期,希望今年可以順利舉辦。

此外,前年學系組團專程訪問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以文會友,並商議學術合作計劃。之後又訪問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及北京師範大學,大家親切座談,建立緊密關係,協議每年均會互派一位教授到對方大學訪問交流數星期。學系還設立訪問教授制度,每個學期邀請一位國際級學者來港任教,曾來港的教授分別來自美國、韓國、新加坡及越南。

「通過以上的交流項目,與中國內地,以至亞太地區及英美等國的業界協作,中國語言學系致力推動、促進教大的國際化進程。」施教授說。

在新冠疫情下,教大推動中文教育國際化的步伐沒有停頓,去年6月舉辦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漢字教學工作坊。
在新冠疫情下,教大推動中文教育國際化的步伐沒有停頓,去年6月舉辦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漢字教學工作坊。

疫情下善用資訊科技教學

新冠疫情令學習及交流受到一定影響,卻給予了教大師生發揮所長的機會。教大及中國語言學系一向非常重視利用資訊科技促進學與教成效,所有學生必須修讀資訊科技課程,並規定老師每個科目最少設計一次電子課堂,因此疫情期間實行網上教學,可說駕輕就熟。

施教授說:「中國語言學系必須與時並進,傅統中文和中華文化需要現代化,學生才容易接受。」

為了推動網上學習,學系現正進行一個大型電子課堂研究項目,探討如何在科目中加入電子課堂,並舉辦電子課堂教案設計大賽。此外,教大開發的「與文同樂」(草日動漫+多媒體網站)、「看動畫.學歷史」兩個大型電子教育項目,疫情下大受歡迎,很多老師都採用為教材。

教大成立「中文學與教協作網絡」,讓大學老師、本地學校及國際學校的校長及中文科老師可透過平台交流討論,彼此參考教學方法和經驗。
教大成立「中文學與教協作網絡」,讓大學老師、本地學校及國際學校的校長及中文科老師可透過平台交流討論,彼此參考教學方法和經驗。

建立平台突破學校界別局限

學系邁進新的十年。展望未來,施教授坦言學術研究沒有捷徑,只能一步一腳印,踏實前行。踏入2021年,學系開始兩個新項目,希望能為中文教育界作出貢獻。

第一個項目是成立「中文學與教協作網絡」,讓大學老師到中小學進行教學實驗,參加平台的中小學則可藉此獲得大學專家指導,促進學科發展,兩者互惠互利。施教授表示,這個平台現已有37位校長、中文科主任及資深中文教師參加,除了本地學校外,還包括十位來自國際學校的教師,希望通過交流聚會,打破本地學校與國際學校的界限,彼此參考教學方法和經驗,互相取長補短。

此外,為了協助大中華地區中文教師提高教學和研究的成效,學系建立了「國際中文教育平台」,由教大同事分享教學研究成果,並搜集中國內地、台灣以至世界各地教授中文的方法和各種教學資源,分門別類,讓研究人員和老師們更得心應手。

教大去年出版《三字經與現代社會》有聲書,總結「三字經與現代社會」教學實驗計劃的成果,並將新書免費贈予全港小學、各大學圖書館及公共圖書館。
教大去年出版《三字經與現代社會》有聲書,總結「三字經與現代社會」教學實驗計劃的成果,並將新書免費贈予全港小學、各大學圖書館及公共圖書館。

為大灣區漢語教育作出貢獻

近期備受關注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國語言學系亦參與了大灣區語文教育研討會,探討作為語文老師,可以在大灣區發展中扮演什麼角色。

施教授表示,教大要求學生必修兩門普通話課,期望學生能純熟運用普通話,為日後在大灣區發展作好裝備;而學系的課程發展,也可對大灣區的漢語教育作出貢獻。學系開辦的國際漢語教學碩士課程,畢業生有IB教學證書,可以為區內的國際學校提供師資,更可讓區內院校借鑒。此外,學系近年開辦中文教育博士課程,對大灣區內不少大專院校和公私營機構的人員,也提供了教育產業服務,促進了他們進修和向上流動的機會。

教大於2019年成立「中國語言及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是中國語言學系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教大於2019年成立「中國語言及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是中國語言學系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施教授表示,隨着中國內地經濟的深化改革,14億人口的龐大消費市場,全球學習中文的熱潮方興未艾。全球100多個國家的2500多所大學正在進行中文教學,中文已躋身很多國家中小學課程的二語或外語學科。香港及大灣區城市有眾多國際學校,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將會為中國語文教育帶來更多機遇。

然而,雖然全球對學習中文需求殷切,香港亦對本地學生提倡「兩文三語」,但施教授認為中文在香港社會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在未來日子,作為中文教師的培訓機構,我們一方面要教書育人,一方面要做更多與中文教育相關的研究,並致力提高中文在香港社會的受重視程度,可謂任重道遠!」

「我希望中國語言學系能不斷發展、不斷向前,除了成為亞太地區中文教育研究樞紐,亦希望同事的教學及研究工作,能夠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他說。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