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星期日)
今早4點30分起身,5點30分出發,主要行程是參觀馬丘比丘。馬丘比丘被稱為「空中之城」,天下聞名,在一座約3000多米的高峰上,建立一座自給自足的城市,深埋於叢林中。終於在1911年被美國耶魯大學教授Hiram Bingham發掘出來,現在也許成為秘魯最主要的經濟文化資源,吸引着全世界的旅客。
我們首先費半小時去火車站,再坐約一個半小時火車去到馬丘比丘山峰的山腳,再坐中型旅遊巴士駛上山約25分鐘,才抵達遺址門前閘口。火車上已滿是遊客,汽車未到門口,已見人潮如湧,有各種語音抑揚:法語、德語、英語、日語、西班牙語等,看見有幾團日本人正在排隊,卻未聽見有說普通話的中國人。
巒峰環繞的隔離城市
Bingham教授一度認為馬丘比丘是他所追尋的印加文明的「失蹤之城」(Lost city of the Incas, Vilcabamba)。他認為這是在1571年,印加人最後一次抵抗西班牙入侵軍隊的城市,但是,後來被證明錯誤。馬丘比丘的房屋及居住時期約於15世紀中至16世紀中,已是印加文明的末期了。
位於安底斯山脈中,群山峰巒鼎立,綿綿不絕,馬丘比丘僅是其中一座海拔約2500米高山,頂被剁平,面積不過4-5平方公里,大約建有2000間房間,住了約700人,儼如一座自給自足的城市。
這裏建有王宮宮殿,太陽神殿、陵墓、主廣場貴族居住區、技匠住所區、平民住區、農業耕作區(主要是梯田)及正門口等等。現在的遺址參觀入口,略高於地址約200、300米,甫入內,約行500米左右,即去到一高地,下面即時映入眼簾的就是馬丘比丘的全部遺址景象,視覺上十分震撼,只見一座山頭高峰上,砌了一排排用大石塊建築的房子。遊人來來往往移動着,四周巒峰環繞,青叢鬱郁,的確是隱世的好地方。
Eddie對我們說,你們站在的地方,是參觀馬丘比丘最好的攝影角度,整個山城盡收眼底,快快影相吧。跟着,我們沿着階梯,在遺址兜了一個圈,幾乎所有的建築物已無完整,絕大部分只剩下巨石及牆壁,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在西側用巨石堆疊而成的梯田,克服了高山上沒有平地的問題,顯示了這個遺址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
我們遊了大約3個小時。回來後,看了一些資料,對於為何有這樣的城市,眾說紛紜,有說是逃避西班牙侵入者而僻世而居,有些是認為印加王室為了王族避暑而起;有些說是為了宗教因素而起。不過,我相信應該是和西班牙人作戰失敗後,有一小撮印地安人退至此而藏匿深山叢林裏,以保命脈。其他原因,大概是不可信的。王室避暑,沒有理由將居所置於深山野嶺中。同樣,如果宗教拜祀也沒理由設於這樣偏僻的山嶺間。這些印加文明的「遺跡」,令人想起人類文明興衰因由。
嬗變不已的人類文明
人類學者普遍認為,人類首個農業文明起源於9000年前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Miesopotamia),即是阿拉伯半島的 底格里斯河(Tigris)及幼發拉底河(Euphrates)河所流經的河域中,現今在伊拉克境內。在這9000年當中,文明興衰,不知凡幾;英國歷史學大家湯因比(Torynbee)曾經研究過古代21個文明,歸納出文明之興衰之道在於「挑戰與回應」(Challenge and Response)。文明遇到內外挑戰,有回應之道,即能生存及發展;不能回應得宜,即會消亡。文明如潮漲潮退,世世代代,嬗變不已。
自15世紀開始,人類進入一個嶄新的文明:一個基於理性、啟蒙、創新及科技的工業資本主義文明。這個文明的特性是先進科技的發展;而世界上其他文明處於永恆的靜態生存當中;西班牙所代表的先進文明以100多兵士之力,摧毀擁有8萬軍隊的印加帝國,誠為歷史的悲劇,然而在歷史發展的優勝劣敗鐵則下,似是不可避免了,儘管望着印加的文化遺跡唏噓不已,歷史發展滾滾向前之無情,人力焉能挽回呢!
馬丘比丘是我旅遊過的最具國際性的景點,現在是淡季,但也人山人海,不知旺季是何景象。入場票價是50美元,頗昂貴,整個印加神谷(包括庫斯科)之經濟,應是由此景點所支撐起來的把!
〈南美四國遊〉系列之十三
本系列上一篇:〈紅色大地上的耶穌像〉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