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來,當大家講到香港人口數字,一定是超過700 萬,剛剛有一個調查結果,2020 年香港人口747 萬,比2019年減少了接近5萬人,統計局花了很多說話解釋點解人口下跌,說主要是由於疫情嚴重,內地到港的新移民人數大減,原本每年應該有5萬人到港,去年只得1萬,還有就是死亡人數比出生人數多了6000人,所以人口下跌。
人口數字未真實反應住宅需求
我並不關心人口數字升跌,而是在過去的20年,政府每年都提供大約4萬個公私營單位,即是過去20年有80 萬個公私營單位的供應,而人口增長一定低於50萬,咁點解公屋輪候時間反而是愈輪愈長,而私人樓宇樓價亦因為供應不足而上升?
如果在過去的20年人口有200萬增長,大家都會明白箇中的道理,但人口增長不足50萬,那些興建了的房屋究竟去了哪裏?
有人話,因為舊區重建,清拆了不少舊樓單位,我相信不是這個理由,在過去20年,清拆了的舊樓單位很難多於2萬,不會影響房屋供應量,我個人認為,在過去3、40年,有不少香港人移民去了其他國家,但是他們移民不移居,並沒有將自住單位賣走,等待成為了別國公民後就回流香港。
制訂房屋政策 要有嶄新思維
所以,即使香港人口因為有大量移民減少,但房屋供應仍然短缺,政府官員見到人口只是緩慢上升,以為每年所提供的供應量是足夠有餘,但想唔到有咁多人移民不移居。
有老友話我想當然而已,邊度會有咁多人回流,我雖然是想當然,但亦有多少根據,最近加拿大政府表示,香港有30萬加籍港人,連同其他國家的移民,香港最低限度都有100萬外國籍的香港人,我唔知道那些人是否計算在香港人口數字上,我估計最多算是流動人口,所以,我對自己提出的問題的答案,是香港所興建的房屋是去了那些流動人口手裏,政府官員要以一個嶄新思考來解決香港房屋問題,千祈唔好以為人口增長緩慢,對房屋需求數量就沒有迫切性,從而沒有積極解決房屋供應的老問題。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