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去英國打個白鴿轉?

中國的實力今非昔比,移民後取得外國國籍,今後回流香港是否還是那麼容易,回流以後所享受到的權利,是否跟以前一樣,就要重新審視了。

憑BNO移居英國計劃日前開始正式接受申請,中英兩國為此展開了一場20多年來最激烈的外交角力。外交火力再猛,對於正在猶豫是否「享受英國念舊的恩賜」者,主要還是看移民後能否有更好的生活質素,而英國這個吸人吸錢的計劃,對香港會造成多大的影響,還要看申請的人數和來自哪個群體。

移民導向BNO簽證計劃與以往居英權不同

這個移民導向的BNO簽證計劃,跟30 年前的居英權計劃有一個根本的區別。居英權計劃提出的時候,英國時任外相韓達德訪問香港,筆者當時代表《文匯報》在記者會上問他,居英權是否會掏空香港的人才庫,損害香港的利益。他的回答是:No,下一條問題。這是他蔑視來自文匯報記者提問的態度,但某種程度也是說了實話,因為獲得居英權的5 萬戶,可以繼續留在香港,而事實上,當時獲得居英權的人離開香港的也不多。

BNO簽證計劃則不一樣,簽證有效期是5年,住滿5年後如果不提出申請長期定居(settled)或者申請被拒的話,簽證將會被取消。那麼獲得簽證後要馬上前往英國居住,這個計劃會對香港構成潛在的實質影響。

英國估計首年申請者會達到15萬人,5年內會有25 萬至32 萬人提出申請,為英國帶來24 億至29億英鎊收益。英國沒有說明對人數和收益來源估計的理據,申請費用和額外醫療保險費用都不能算作收益,因為兩項服務是有成本的。真正的收益應該是,香港移民到英國買房子的金額,這就帶出究竟哪個群體的人會利用這個計劃移民英國的問題。

BNO申請條件十分「慷慨」

申請的條件十分「慷慨」,毋須巨額資金證明,也毋須有就業保證的證明,只需要有6個月生活費的金額證明足矣。那就是說,去到英國慢慢找工作也可以,而英國在疫情前的失業率不高,很多行業都缺人,最需要的職位是教師、物理治療師、工匠、貿易從業員、工程師、醫護人員、獸醫護士等等,而就業職位最多的地區,也不限於生活成本高的倫敦,利物浦和曼徹斯特等也有很多職位提供。

從這些細節看,BNO計劃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棧道是給美國看的,陳倉是要人要錢。英國脫歐,未來一段時期對外關係的重點將轉向美國,即將要簽訂的《英美貿易協議》,英國在談判桌上的籌碼不多,正值美國要找更多國家結盟對付中國,英國帶頭附和,打出的主旨是:中國通過香港《國安法》,限制香港人的權利與自由。英國送上門迎合美國,美國求之不得。

英國脫歐協議最終在去年底才達成,為留住來自歐盟的工人,早在2018年已經頒布計劃,讓已經在英國的大約三四百萬歐盟公民,申請新的留英身分,在英住滿5年的可以獲得「定居」身分,未住滿5年的可以獲得「定居前」(pre-settled)身分。申請截止日期到今年6月底,至日前大部分申請都獲得批准,只有約3萬個申請被拒。

5年後申請定居 英政府可選擇批准與否

所謂英國BNO 計劃,就是以前不能得到移民簽證,現在開恩給你(英國內政部的說明是「This is a generous offer」),獲得簽證住滿5年後可以選擇申請定居身分,然後再申請公民身分。英國的文件上說「they have the choice to apply」,申請者可以選擇申請的潛台詞是,政府可以選擇批准還是不批准。

英國政府批准與否,取決於是否還需要某一類人,這就要看5年後英國的情况,如果繼續需要勞工,跟制定這個「BNO計劃」的原意相符,那就會大量批准。可能會變化的情况大概有幾種,一是經濟環境轉差,不再需要勞工;二是英國執政黨更迭,工黨上台,限制外來勞工;三是兩黨實力變得旗鼓相當,執政黨要討好勞工選票而減少批准外來勞工。當然還存在第四種情况,即英中關係改善,英國取消這個BNO 計劃,但機會十分低。

英國確實需要大量外來勞工,來自歐洲的勞工,填補了英國人不願意做的行業——護士、護理人員、清潔工、修理水喉等工匠,而且英國發展新興行業,創新科技的工程師與設計師等等,都需要外來補充。脫歐後需要增加新的勞工來源地,想出了既能討好美國、也能滿足國內需要的計劃,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至於可能帶來的幾十億英鎊收益,以及增加跟中國的談判籌碼,則是額外的「獎勵」。

今後回流仍容易否 要重新審視

香港考慮參加BNO 計劃的人,才不會看到自己成為中英角力的棋子這個角色,也不會看清在英美貿易協議打擊中國外交的成分,關鍵是移民英國是否能夠改善生活質素,這也無所謂,香港人移民海外的情况,近百年來,雖有起伏,但也是一種趨勢,而且很多人是移民後覺得還是香港好,又回流香港。目前30 萬加拿大人、10 萬澳洲人、4萬英國公民在香港居住,他們大多數也是回流的移民。

這次不同的地方,是中國的實力今非昔比,移民後取得外國國籍,今後回流香港是否還是那麼容易,回流以後所享受到的權利,是否跟以前一樣,就要重新審視了。要是難於決定,去英國打個白鴿轉也無妨,但如果賣了房子去,回來原來的職位已被人佔了,再買房子縮水多少,就難說了。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阮紀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