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珍今女士又有新書出版,邀請我為她寫序,作為後學,愧不敢當,而且俗務纏身,然而恭敬不如從命,讓我分享先睹為快的喜悅。
認識珍今時間不算長,幾年前一位在大學工作的朋友向我大力推薦她為我的媒體寫稿,說她的文字很好。得悉這位教育界前輩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多了一份親切感,因為我本科受業於港大中文系,在中文大學念碩士,算是她的師弟。珍今選了一些在《大頭菜》雜誌刊登過的文化名人深度訪問發表在灼見名家傳媒,叫好叫座。之後她建議再訪問另一批文化界人士,我讓她自由選人選題,她每次都與我有商有量,合作愉快。香港紙媒的文章近年走短小路線,很少能夠提供寫長文的空間,反而網上媒體沒有版面的限制,作者可以有更廣闊的發揮天地。我今年入行剛好30年,多年來我也很喜歡寫人物訪問,早年多採訪政經人物,之後多做大學學者、專家訪問,也涉獵文化、醫療的範疇,能夠與各個領域的一流人物對談,讓自己不斷進步與提升,是一種福氣。不過報刊雜誌的篇幅畢竟有限,不可能有珍今與受訪者暢談半天,依依不捨的奢侈。她的訪問,事前工夫做得很充足細緻,對人物的背景、足跡充分掌握;真情對話能讓受訪者無所不談;事後她更花了大量時間爬梳對談的內容,然後用她的生花妙筆把人物的精彩故事娓娓道來,如流水行雲,餘味無窮。
香港文化界的中堅分子
珍今的第一本《字旅相逢》出版後很受歡迎,她再接再厲把灼見名家傳媒近兩年來的12篇訪問收錄出版,我認真的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獲益良多,訪問的人物有幾位是好朋友,有幾位曾經接觸,所以份外有親切感。我念中學時已經在報紙的副刊看過夏婕女士的散文、遊記,本書的訪問精彩地整理了她的不平凡經歷,令人佩服其膽識與氣概。由於她獨特的經歷,文章可讀性很高,拜讀她的世界采風文集《渡》,映入眼簾的『獨闖天下,文化專旅』八個大字,豪邁猶勝鬚眉。珍今把她的精彩人生寫得出神入化。
文集裏我最熟悉的人物是丁新豹教授,我的港大師兄,才高八斗。他擔任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年代,曾邀請我擔任香港歷史系列講座演講嘉賓,大家偶有見面。他退休後的人生更精彩,著書、演講、導賞,把香港與中國及世界的關係講得清楚通透,演講絕無冷場,治史能夠這麼貼近民心,在香港很難找到第二位。最近我邀請了他與珍今為中學生做文化歷史導賞,在他們的心田播下種子。
一年多前,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魏時煜教授執導的《古巴花旦》紀錄片舉辦試影會,我應邀欣賞,喜出望外。透過追踪兩位古巴少女學習粵劇的獨特經歷,魏教授把中國文化無遠弗屆的精粹呈現出來,內容感人。由於我的父母都是粵劇迷,我帶他們去欣賞,都很喜歡,特別是一些粵劇老倌的訪談。魏教授也是作家,寫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專著曾經獲獎,她的人文關懷,發揮很大影響力。
幾年前在一次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安排的晚飯,首次有機會與著名導演毛俊輝同桌,當我談起2003年看過他執導的《酸酸甜甜香港地》,大家的距離一下子便拉近了。我當年還出席了香港話劇團的記者會,遇上為話劇填詞的港大中文系大師兄黃霑,經過沙士之劫,此劇傳播正能量,演出時叫好叫座,顧嘉煇作曲的旋律與霑叔的歌詞我仍依稀記得。之後看毛導演的《傾城之戀》,同樣是場場滿座。毛氏擔任男主角的《父親》最近載譽重演,大家不容錯過。(編按:舞台劇《父親》因疫情宣布取消。)
我不認識關夢南詩人,從珍今的訪問得悉,他在《星島日報》教育版及副刊服務多年,鼓勵年輕人創作,大力推動新詩,在文化及教育界貢獻良多。文中提及九十年代初香樹輝先生擔任《星島日報》總經理,很重視教育版。我與香先生在壹傳媒共事了一年多,他到星島集團發展後不久,曾經邀請我過檔編教育版,盛意拳拳,我幾乎準備加盟。如果成事,當年會與關詩人共事,失諸交臂。
有機會認識司徒元傑館長,是2018年8月在禮賓府舉行的吳冠中畫作捐贈儀式上。我應邀出席這個難得盛會,見證了一代中國油畫大師的大量佳作捐贈香港藝術館的歷史時刻。我很喜歡吳冠中的畫,中西合璧,不落俗套,具有濃厚的民族現代色彩。司徒館長與吳老有緣,能夠感動他寧願把作品留在香港讓更多人欣賞,不希望落入拍賣行讓人炒作,這是香港的福氣,也有司徒館長的功勞。
在2000年一次由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舉辦的敦煌青海文化之旅,我有機會認識李美賢女士,她的先生是著名學者李焯芬教授,也是那次旅行的導賞專家之一,為我們介紹佛教歷史與敦煌的關係。那一年剛好是敦煌藏經洞發現100周年,在敦煌舉辦學術研討會,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也有出席。在那次旅程,團友有很深入的交流與分享。李女士是民俗學家及文物收藏家,2002年她送給我和太太的結婚禮物,是一個精緻的求子金屬飾物,很有心意。一年多後,我們的兒子出生。
書中最年輕的受訪者是莊梅岩女士。第一次聽她的名字是2013年在香港中文大學50周年的話劇《教授》,她以校友身份擔任編劇。90年代我在中大政治行政學系念了好幾年兼讀碩士,很喜歡校園的氛圍。這個話劇的故事講述一個哲學系一年級學生與教授爭論教育不能改變社會,教育只是紙上談兵,有不少令人深思的對話。2016年,我也看了她為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創校100周年的校園話劇,真摯溫馨,令校友重拾校園的美麗回憶。莊女士才華洋溢,我等待看她的新作。
我與榮鴻曾教授神交多時,但一直未有機會見面。看到珍今的訪問,才對他有更多了解。數年前經友人的介紹,榮教授在灼見名家發表了多篇回憶早年做杜煥南音研究來龍去脈的文章,配上珍貴的歷史圖片。2019年3月,榮教授親自來港主持香港中文大學的地水南音唱片發佈暨演唱會,我帶父母到西九龍戲曲中心欣賞。他們都很喜歡阮兆輝的唱腔,把杜煥的故事用南音演繹,非常動聽。榮教授為香港保存了珍貴的音樂資料,功德無量。
讀珍今訪問這12位在不同領域獨當一面的文化界人物,除了兩位神父及新劍郎未有機會深入接觸,其他都有緣認識或欣賞過其作品,大家都是文化有心人。我衷心推薦這本令人欣喜的誠意之作。
!doctype>《字旅再相逢——12位香港文化人的故事》
內容簡介
《字旅再相逢》中收錄12個人物專訪,受訪者全是香港文化界的中堅分子,來自不一樣的領域,有文學、藝術、歷史、電影、戲劇、音樂、宗教……當中包括作家、學者、導演、演員、編輯、編劇,以及粵劇名伶、博物館館長,還有神父。
他們走的路固然不同,經歷亦相異,而且各有專精。在他們身上,體現了謙遜包容、勤奮認真、擇善固執,還有希望和愛,以及追求理想的精神。
目錄
夏婕專訪
丁新豹專訪
魏時煜專訪
毛俊輝專訪
關夢南專訪
司徒元傑館長專訪
李美賢專訪
莊梅岩專訪
榮鴻曾專訪
恩保德神父專訪
粵劇名伶新劍郞專訪
夏其龍神父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