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一人一票的民主是「計劃政治」 永遠不會成熟

民主制度一人一票是不可避免,但要重新設計。民主應是地方性的,不應向英國公投那麼大規模。鄭永年提倡有限、有級別的民主,在影響基層民生領域實施。中國沒有民主也不行,但像西方的民主也不行。

編按:2019年12月16日,香港發展論壇舉辦「政治體制與治理」研討會,邀請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演講,以下為內容摘要:

今天世界各國都發生治理危機,例如香港反修例示威、英國脫歐、美國政治紛爭、法國黃背心事件等。中美之間的衝突,表面上是貿易之爭,實際上是體制之爭。中國的經濟與美國相差太遠;美國擔心中國的政治制度。

西方民主歷史其實很短

很多西方國家研究政治體制與治理制度。我在1990年在普林斯頓大學進修,當時的人讀過《第三波民主化》這本書,興起民主的討論。福山的《歷史的終結》說西方民主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政治體系,也是最後的政治體系。

數年後,民主就發生很大的問題。有西方評論家認為,民主制度已經死亡。但西方有自我批判的精神,認為民主雖不至於死亡,但有很大的危機。

西方一人一票的民主,其實歷史很短。西方民主200多年,有不同的形式。民主源於古希臘,城邦式民主與今天的民主不一樣。第一波現代民主是馬克思的商人民主。當時英國下議院都是商人。之後商人民主演變精英民主、中產階級民主。一人一票的民主由1970年代開始,但只有公平投票權,與今天西方的民主不一樣。

有人說國家制度建設要有民主,其實從歷史上看,很多國家與民主是毫不相關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保障制度,在俾斯麥時代的德國出現,但與民主沒有關係。要看民主,一定要看歷史性。

政治假設與現實有差距

為什麼一人一票的民主產生很多問題?我就想起為什麼計劃經濟會失敗?計劃經濟為了社會公平,消滅差異,但背後有幾個假設是錯的。計劃經濟第一假設是每人的需求是一樣的;第二個假設是每個人都不會貪婪,用心做好事;第三個假設國家政府收集所有訊息。但現今社會不是這樣。我想西方一人一票民主的邏輯與計劃經濟的是否一樣?

一人一票民主的幾個假設。第一個假設是每個人智商都是一樣的;第二個假設是所有人都是理性的,都可以收集訊息,而且分析能力都是一樣的;第三個假設是每個人都能預測未來情況。但實際上不是這樣,每個人智商不一樣,不理性地投票;長得美的候選人會得較多票。

很多人認為民主會成熟,但我比較悲觀,民主永遠不會成熟;人永遠不會成熟。英國和美國都是自由民主的指路明燈,為何憲政出現錯誤?英國公投究竟有什麼影響?選民投完票都不知道。

一人一票就是要一人拿到一份福利。誰給人民愈多福利,誰的票就愈多。一人一票要拿到一人一份,制度要持久下去的前提是一人貢獻一份。一人一票的民主保證一人拿得一份。西方民主制度不能保證一人貢獻一份。你不貢獻一份,你拿一份,總要有人貢獻。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榮休教授王紹光(左)擔任嘉賓講者,香港發展論壇召集人陳啟宗(中)擔任主持。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榮休教授王紹光(左)擔任嘉賓講者,香港發展論壇召集人陳啟宗(中)擔任主持。

西方很多成就無關民主

我覺得1945至1970年代是西方最好的時代,當時凱恩斯主義流行,福利主義國家大擴張。民主從少數人的民主,變成一人一票的民主。但80年代起,情況急劇轉下。我覺得是中產階級的問題。

美國沒有人會想到白人成為民粹主義的重要支柱。過往黑人、少數民族、窮人才是民粹主義的基礎,因為美國中產階級收縮了,由70年代的70%跌至現在不足50%。

奧巴馬出任美國總統八年,中產階級減少,每年跌一個百分點,由富變窮,民粹主義出現。我想歐洲的情況都差不多。很多人認為西方好的東西歸功於民主,這完全錯誤。西方很多成就與民主沒有關係。

計劃經濟失敗了,我認為一人一票民主是「計劃政治」。如果計劃經濟失敗,一人一票作為計劃政治也是失敗的。一人一票民主難以取消,民主的邏輯只會擴張,不會收回去的。

資本主義繼續下去,少部分人變得愈來愈聰明,大部分人變得愈來愈愚昧,因為想都不會想。

計算機(Computer)影響社會結構,從福特工廠時代到蘋果手機時代有很大差異。在福特工廠時代開工廠就有就業機會,目標是一人一輛車,將無產階級變成中產階級;生產蘋果手機卻毋須美國工人製作,改用中國工人製作。美國體制很怪,很多富人,但願意交稅只有很少。

共產黨是「轉世皇帝」

我也要講講中國的政治制度。現在中國是改革開放40年,建國70周年,你要理解中國,最少要從秦漢開始看。從歷史上發現,西方政府不干預經濟,但從中國《鹽鐵論》觀之,管理、發展經濟是政府天經地義的責任,不能推卸。西方說中國社會是專制社會,這是不對的,因為政府要負責公共建設。中國從漢朝到現在,國家跟民間是互動的。

中國幾千年來,有四段經濟改革,但為時不長。第一段是王莽的改革;第二段是北宋王安石的改革;第三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改革;第四段是毛澤東的改革。雖然改革時經濟不穩定,其後經濟卻穩定了。

西方三權分裂,中國也有三權(決策權、執行權、監察權),但分工合作。這觀念早在漢朝已建立。孫中山推翻帝制以後,套用西方的三權(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結合具中國特色的考試權及監察權,是為《五權憲法》。不中不西的體制,難以成功。

中國從前是皇權制度。有人總是用「封建專制」形容中國歷史,其實不正確。封建和專制是矛盾的,封建不能專制,專制不能封建;封建是分權,專制是極權。皇權是壟斷的,但相權是開放的。

西方和日本有政治家族,但中國沒有。中國歷史上任何人都有機會做皇帝,而西方的皇帝只有少數人可以當。秦始皇建立的皇朝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西方到近代才有國家體制。

西方的民主政黨不認為是黨,但中國共產黨我也認為不是黨。共產黨是「轉世皇帝」,是組織化的皇權。皇權是壟斷的,是家庭的,是個人的。但共產黨是一個組織,可以民主化的。基本上我認為中國的體制是開放的一黨制。我想沒有什麼力量可以推翻共產黨。台灣民主為何一團糟?因為台灣政治人物總想着實行多黨執政。

西方說中國社會是專制社會,這是不對的,因為政府要負責公共建設。中國從漢朝到現在,國家跟民間是互動的。(Shutterstock)
西方說中國社會是專制社會,這是不對的,因為政府要負責公共建設。中國從漢朝到現在,國家跟民間是互動的。(Shutterstock)

中國走混合體制之路

中國的問題是什麼?經濟上,生產資本還要改進,中國東北的經濟仍然落後;金融制度需要改革。國企與民企之間存在不對等競爭關係,因此要改進「三層資本」(即頂層的國家資本、低層的自由資本,和政府與民間資本互動的中間層),國有、民營企業應在各自的區域裏佔主導地位。

政治制度要改進。三權分工合作的體制蠻好,但可以更好,決策權現在過於集中。我明白中共十八大時有需要,但我覺得現在決策權不科學。中國是典型「處長治國」的國家。十八大前的處長都是地方處長。十八大後的處長都是中央官僚的處長,什麼東西都不懂。

監察權很重要,但用得過度,形成官僚主義。出現三種人,第一種是講萬歲、表忠誠的人,第二種是不作為的人,第三種是作為的人。幹部提拔第一種人。第二種人因為不作為,不犯錯,有機會被人提拔,有作為的人反而不被提拔。

民主制度一人一票是不可避免,但要重新設計。民主應是地方性的,不應像英國公投那麼大規模。我提倡有限、有級別的民主,在影響基層民生領域實施。中國沒有民主也不行,但像西方的民主也不行。古希臘哲學家阿里士多德說得好「民主並不是好體制,專制也不是好體制,混合體制最好。」我覺得中國正在走混合體制的路。

政治體制與治理二之一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