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歷史源遠流長,每一個漢字皆有一個故事,如果要字斟句酌,恐怕用一生的時間也說不完,而每個字無論在形、音、義上也有不少演變,所以我們在運用文字時,很多時會出現一字多義、一字多形及一字多音的情況,這現象在過去、現在甚或將來也難以改變,同時也會產生一些困難,但正正因為有這些演變,中文的韻味和趣味也在此表露無遺,不少古詩文、對聯、歇後語或文字遊戲均利用了文字的形、音、義作為素材,產生了不少有趣和精彩的作品。因此,當我們面對字形的問題時,同時也可採取一種欣賞的角度,了解當中的歷史源流或背後故事,這也是一個培養文化修養的機會。
印刷術的出現,使字形出現了更多的變化。至九十年代,電腦開始全面普及,中文輸入法也發明了──倉頡輸入法。倉頡由台灣朱邦復先生發明,後來成為隨視窗附送的輸入法軟件,內裏中文預設的只有三種字型,就是細明體、新細明體和標楷體(明體就是明朝時代用的字體,以宋體為基礎)。這些字體並非用作教學的,只要保留着基本字體的形態,能夠處理中文文書事務已經足夠。
然而日常運用和教學有所差別,如同我們學習駕車時的要求,和實際在路面駕駛的情況不盡相同,需稍作調整才行;又如我們學習語言和實際對話時也有一定差異。當我們明白到不同字形有不同功用和目的時,我們會較理解教學上的處理。在教學上,當我們談及字形的時候,並非說它是對或是錯的,而是我們為什麼採用這個字形,而不是另一個。我們會以哪一個為準則,背後的理據是什麼更為重要。
教導低年級學生寫「正字」 切勿矯枉過正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及沒有絕對正字的看法,一個字的寫法可以有很多種,當人們說一個字的對錯,所持的理據一是從約定俗成(以前是這樣學的),一是究其本源,兩者各有道理,但一般皆以約定俗成為最後依歸。所謂正者,即其他皆不正也,當我們知道不同時地的字形、音、義皆會轉變的時候,那誰又知道哪地方,哪個字才是正字呢?「正」字本身就有排他性存在,這點是值得商榷的。因此,找到錯別字,我們就教學生寫回標準的字形,而不是教他們唯一的、絕對的「正」字。所以,改正錯別字,不一定寫「正」字,所說的其實是兩件事。
然而在學校低年級的寫字教學中,怎樣去理解和實行呢?對學生來說,一致的字形除了有助認知,也有助減少爭議,不一的字形容易形成批改不一,造成差異問題。當這個字形可以,那個字形也可以時,就難以找緊學生書寫的準確性,最後無疑令學生寫錯字而不知。另外,由於字形作為教學的其中一門學問,因此必須對字形有一定的要求。就認知發展而言,孩童需要被告知一個穩定而容易跟隨的方法,而一般以教科書的印刷字為依歸,如遇問題則以《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也有網上版及手機程式)的常用字詞表為準。現時常用的準則有兩個,一是教育局出資理工大學製作的香港小學字詞表,另一個是較早時間由教育學院出版的《常用字字形表》。兩套標準略有不同,但前者有參考後者並加以註明。只要向家長、學生說明教學的標準,多參考上述工具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爭議。
低年級的字形教學,乃學生認好字、寫好字重要的一環,對字形和筆順也有一定要求,以免造成學生隨便寫字的態度,有效的批改可減少家長日後的爭拗,也可免除批改不一的問題。皆因學生在一、二年級學習的字形及筆順,將會成為日後寫字及認字的習慣,如能養成良好的寫字及認字習慣,對日後閱讀及寫作及有好處。
另一個問題是不少家長認為部分批改乃矯枉過正,令學生在書寫時產生極大困難,以及窒礙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因此,有一些原則我們也需要留意,最重要的是不影響筆劃及字義,當然仍有一些特殊例子,確需要接受有不同的寫法。現時低年級老師在教授寫字教學時,也多有介紹文字的演變和起源,以及怎樣書寫,留意部件的特性,有些學校也會通知家長批改字詞的準則,以及運用網上工具查閱字詞的寫法。
總的來說,教師一方面需教導標準字形,但同時要兼顧學生的學習動機及需要,定下簡單易守的原則讓孩子們易記易守,更要和家長有所溝通,彼此建立一定的共識等。上述所說的僅是語文老師其中一小部分的工作,還有其他林林種種的事務要兼顧,因此也需要家長多加體諒,多作溝通,因為文字所帶來的煩惱確也不少啊!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