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歲末之際,筆者應邀參加香港西醫工會(HKDU)的會員年會(及餐會),會長楊超發醫生(Dr Yeung Chiu Fat)在會上提出跨境「醫療協同」(Medical Tele-Collaboration)的政策主張。
楊會長指出,特區政府正在積極研究港人到粵港澳大灣區退休的可行性,並推動有關配套措施。有鑒於現時市面上的遠端診療方案流於粗疏,醫生看到的醫療儀器讀數(數據)不充足,而數碼設備如iPhone及iPad的資安亦有潛在風險,對病人的私隱保護不周全,該會正與一間香港的科研企業合作,推出雲端協同作業系統(Collaborative Cloud Operating System, CCOS)引用到醫生之間的遠端交流上。
在預見的將來,常住於大灣區的港人,只需到參予計劃的大陸醫院(診所),就可經由主診醫生與香港醫生互動,彼一端會將醫療儀器的讀數檔案(包括 CT 、MRI、X-Ray 等)在雲端先行解碼,令此一端的醫生透過電腦也可以聯動查看,讓兩地醫生可以實時討論病情病況,以擬定最好的醫治方案。
在病歷資安方面,由於CCOS是以雲端協作業為基礎,所以,協同方(彼一端)之電腦在診療過程後,是不會保留紀錄的,而所有的完整紀錄,則會保留在邀請方(此一端)香港醫生在西醫工會的雲端服務器(Server)內,只有在病人同意授權之下,及在參與醫生的電腦(影像及數據)傳送下,兩端的醫生才可登入查看。
楊會長表示,在國家發展「互聯網+」產業經濟的大格局中,醫療協同的方案正好能體現中港兩地(尤其是大灣區)業界的共同參與,並加入使用創新的雲端協同科技,來提升對民眾的醫療服務。
其實,自2018年初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衛生與健康合作框架》協議後,所謂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經濟的融合及發展規劃,早已逐步實施。據香港醫療業界指出,大灣區已啟動的醫療協同產業,有望一馬當先,成為三地產業合作的指引標竿。
據悉,所謂的醫療協同,是指產業性的互聯及融合,由跨地域的兩地醫療機構(如醫院、診所),在互聯網協同平台上建立的醫療健康技術合作、門診合作、培訓合作、及醫藥及醫療器械等產品合作的互動串聯機制。
這個機制,將形成中港醫療衛生健康行業之全面進出口的合作。近幾年來,中港兩地已有專家提出區域醫療融合的想法,也有不少醫療機構試圖實施,但效果很有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互聯網(Internet)在傳統技術上的雲與雲之間,難以互通及協同(Collaboation),幾乎每個雲,都有自己的數據標準,難以對接及轉換,從而形成各自的醫療平台,是屬於較小規模的各自協同局面。
相對而言,中港兩地跨境(區域)的醫療協同,在技術上,需要既能包容各醫療機構之保護數據的要求,又能使不同的數據標準都能自動在協同平台(或稱之環境)上被導入,及被應用,只有解決這個問題的雲端協同技術,才能被兩地的醫療機構普遍應用,從而形成較大規模的醫療協同產業格局。
筆者認為,即使將香港先進的醫生、醫療經驗引入大灣區,但香港醫生慣用的處方藥物,都是外國藥廠的藥品,這些藥品不是內地醫生可用及慣用的藥品。茲以退休後居住於大灣區及在內地工作的港人(或外國人)為例,一旦罹患疾病,因需要處方慣用的外來藥品,最終都要長途跋涉的回港看醫生開藥。因此,應用雲端協同系統(CCOS)以施行聯合門診(遠程會診),就能解決這樣的問題。
基於上述,一旦完善醫療協同機制,必能推動香港成為具「雙營運中心」優勢的醫療平台:
跨境醫療旅遊營運中心
不久前,特首林鄭月娥表示要發展香港的醫療旅遊(Medical Tourism)產業。跡象顯示,近年來內地赴海外醫療旅遊的需求激增,根據內地旅遊網站「攜程網」發布的《2016在線醫療旅遊報告》,參加海外醫療旅遊的人數較2015年增長5倍,超過50萬人次,人均消費超過6.14萬港元(5萬人民幣),而另有資料顯示,香港位列全球八大熱門醫療旅遊勝地之一,唯排名尚落後於日本、韓國、及台灣。
專家指出,發展大灣區醫療旅遊產業,最重要的,還是包括遠程會診、體檢、健康服務等在內的醫療協同,香港醫生水平極高,香港醫院有許多內地尚未引進的醫療設備、藥品、疫苗等,此外,香港的醫療督管較嚴格,私院床位空置率高,過去港府及業界不懂宣傳,導致資源浪費。
眾所皆知,包括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肝病等在內的各種慢性疾病,已成為內地城鄉居民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資料顯示,城市對比農村因慢性疾病引致死亡的比例,高達85.3%及79.5%,對於慢性疾病的危害,藉由雲端協同以推動跨境醫療旅遊,並藉此提供內地病人另一優質的診療環境,對香港而言,實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跨境醫療旅遊的產值超過300億港元,其中跨境醫療服務(Medical Services)的市場規模約30億港元。
跨境醫療服務營運中心
一般而言,所謂的醫療服務,是指醫院(診所)或醫療技術人員向病人提供的健康服務,包括診療、體檢、健康管理等,而內地之跨境醫療服務機構,可劃分為三類:
- 傳統跨境醫療服務機構,例如盛諾一家、邁德瑞等;
- 海外醫療服務機構之內地辦事處,例如沃迪康(WorldCare Int’l)、梅奧診所(Mayo Clinic)等;
- 互聯網跨境醫療服務平台,例如春雨國際、微醫等。
上述三類,以(1)傳統跨境醫療服務機構的起步較早,數量也較多,但(3)互聯網跨境醫療服務平台有普及化的發展趨勢。跡象顯示,目前傳統跨境醫療服務機構在不斷優化線下(Off-line)服務的同時,也在搭建更好的線上(On-line)服務平台。
事實證明,內地民營醫院及醫療旅遊業的發展,也同時推動跨境醫療服務的興起,據2017年國家旅遊局出境數據顯示,包括香港、泰國、韓國、日本、美國等海外醫療供應(服務)來源地中,以香港的醫療供應人次位居第一、2015年已達4584萬人,其次是泰國的793萬人次,韓國則以611萬人次排名第三。多年來,香港領先的醫療服務實力,足以成為內地最重要的跨境醫療服務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基於雲端協同架構,香港更可以衍生發展人工智能(AI)及大數據(Big-data)創新科技產業,例如,AI可以利用人臉識別等技術及大數據的應用,為中港兩地之病人提供醫療系統的准入資格,為病人提供世界級的醫療(健康)服務,而利用AI的翻譯功能及聊天機器人(Chatbot)的設定,可以在這類特殊的醫患溝通場景中,提供便利的服務。
已有專家指出,未來10年之間,中國的跨境醫療市場及相關產業的年產值,有可能超過數千億港元,出現包括跨境醫療旅遊、及跨境醫療服務等產業鏈,而香港毗鄰中國內地,擁有最大的產業發展機遇。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