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戰火的西南聯合大學

8年抗戰,日本大舉侵華,對國人而言,生命財產受到極大的威脅,是最壞的時候,但西南聯大的屹立,卻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教育史上,寫下最優美的、最令人稱頌的一章,是生於憂患的最佳詮釋。

超強颱風「山竹」早前襲港,十號颶風信號高掛,大風大雨橫掃之下,水淹、樹倒、樓房牆塌玻璃碎,教育局宣布暴風過後的翌日所有學校停課一天。災情清理,學校內外難免,一天未能善後,教育局宣布再加停一天。對受災的中、小、特、幼學校而言,或仍有其必要。與此同時,大部分大學都宣布「明天復課」,不跟自理能力較弱的中、小學生走。停課一天就足夠,孭着書包上大學堂去。筆者心裏欣然,聯繫一點歷史感,想起抗日戰爭時期的「西南聯合大學」。

抗戰期間不忘教育

筆者唸中學及大學的時候,都聽過西南聯大的故事。1938至1946年設於雲南昆明的西南聯大,簡要的歷史是: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及南開大學師生,邊抗戰邊遷校,原欲至湖南長沙復課,但日本繼續狂轟濫炸,三校同仁連教材器物,再西遷至雲南昆明,終在1938年4月正式聯合成校復課。再看由哲學大師馮友蘭為西南聯大校歌寫的勉詞:「西山滄滄,滇水茫茫。這已不是渤海太行,這已不是衡岳瀟湘。同學們,莫忘記失掉的家鄉,莫辜負偉大的時代,莫耽誤寶貴的辰光。趕緊學習,趕緊準備,抗戰、建國,都要我們擔當!」

8年抗戰,日本大舉侵華,對國人而言,生命財產受到極大的威脅,是最壞的時候,但西南聯大的屹立,卻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教育史上,寫下最優美的、最令人稱頌的一章,是生於憂患的最佳詮釋。短短8年多的西南聯大,人才凝聚,為港人熟悉的,自然科學方面有陳省身、華羅庚、吳大猷、周培源、李政道、楊振寧;人文科學有朱自清、陳寅恪、馮友蘭、費孝通等。抗戰勝利後,北大、清華及南開相繼返回北京原址復課,但師範學院部分留下,繼續報答雲南人民的支持,獨立辦學,現改名為雲南師範大學,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是西南聯大建立80周年,筆者認為其歷史貢獻在於為國家保存堅毅的學術實力,延續中華文化命脈,奠下讀書人要艱苦奮鬥、困乏多情的救國、建國優良傳統,由此而衍生美好的價值,永誌不忘!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何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