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周國平(1945年7月25日-),中國學者、作家,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是中國改革開放後較早研究尼采的學者。他的著作《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和譯作《悲劇的誕生》曾風靡一時。
教育應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強逼兒童和青年接受外來的東西;教育應使受教育者現在的生活就是幸福而有意義的,並以此為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看教育是否成功,就看它是拓展了還是縮減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今日的家長們似乎都深謀遠慮,在孩子很小時就為他將來有一個好職業而奮鬥了,為此拚命讓孩子進重點學校和上各種課外班。從孩子這方面來說,便是從幼兒園開始就投入了可怕的競爭,從小學到大學一路走過去,為了拿到那張最後的文憑,不知要經受多少作業和考試的折磨。有道是:「不能讓我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在我看來,這種教育方式恰好一開始就是輸局了。身心不能自由健康地發展,只學得一些技能,將來怎麼會有大出息呢?
一個人從童年、少年到青年,原是人生最美好也最重要的階段,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現在這個價值被完全抹殺了,其全部價值被歸結為只是為將來謀職做準備。多麼寶貴的童年和青春,竟為了如此渺小的一個目標做了犧牲。這種做法無疑是野蠻的。我不禁要問:「這還是教育嗎?教育究竟何為?」然而,現行教育體制以應試和急功近利為特徵,使得家長和孩子們難有別的選擇。因此,當務之急是改變這個體制。
教育的尺度
針對我們教育的現狀,我認為有必要重溫盧梭的一個著名論點:「教育就是生長。」杜威進而闡發道:「這意味着生長本身是目的,在生長的前頭並沒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將來適應社會、做出成就之類。」此言精闢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質。按照這個觀點,我們不能用狹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而應該用廣闊的人性尺度和人生尺度。
人性尺度是指:「教育應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強逼兒童和青年接受外來的東西。」比如說,智育是發展好奇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人生尺度是指:「教育應使受教育者現在的生活就是幸福而有意義的,並以此為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看教育是否成功,就看它是拓展了還是縮減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與幸福而有意義的人生這個目標相比,獲得一個好職業之類的目標顯得何其可憐。
當然,我們也要用社會尺度衡量教育,但這個社會尺度應該也是廣闊的而非狹隘的。正如羅素所指出的:「一個由本性優秀的男女所組成的社會,肯定會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不可誤用光陰
如果說教育即生長,那麼,教育機構和教育者的使命就是為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怎樣的環境算最好?生長是人的能力的自由發展,可稱之為內在的自由,最好的環境就是為之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有兩個方面,一是政治自由,包括言論自由、學術自由等,另一是自由時間。這裏單說後一方面。
在希臘文中,學校一詞的意思就是閒暇。在希臘人看來,學生必須有充裕的時間體驗和沉思,才能自由地發展其心智能力。盧梭說:「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由我們今天的許多耳朵聽來,這句話簡直是謬論。但盧梭自有他的道理,他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今天許多家長和老師惟恐孩子虛度光陰,驅逼着他們做無窮的作業,不給他們留出一點兒玩耍的時間,自以為這就是盡了做家長和老師的責任。盧梭卻問你:「什麼叫虛度?快樂不算什麼嗎?整日跳跑不算什麼嗎?如果滿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虛度,那就讓他們虛度好了。」仔細想一想,盧梭多麼有道理,我們今日的所作所為正是逼迫孩子們誤用光陰。
童年的價值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大人們都在做正經事,孩子們卻只是在玩耍,在夢想,彷彿在無所事事中揮霍着寶貴的光陰。可是,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節。粗心的大人看不見,在每一個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個靈魂在朝着某種形態生成。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短暫的。如果只看數字,孩提時期所佔的比例確實比成年時期小得多。可是,這似乎短暫的童年其實是人生中最悠長的時光。我們僅在兒時體驗過時光的永駐,而到了成年之後,兒時的回憶又將伴隨我們的一生。對聰明的大人說的話:「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的童年。當孩子無憂無慮地玩耍時,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經事去打擾他。當孩子編織美麗的夢想時,不要用你眼中的現實去糾正他。如同紀伯倫所說:『孩子雖是借你而來,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愛,卻不可給他想法,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執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軌道,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奪走他的童年。』」
向孩子學習
耶穌說:「你們如果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子,就一定不得進天國。」帕斯卡爾說:「智慧把我們帶回到童年。」孟子說:「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幾乎一切偉人都用敬佩的眼光看孩子。在他們眼中,孩子的心智尚未被歲月扭曲,保存着最寶貴的品質,值得大人們學習。
與大人相比,孩子誠然缺乏知識。然而,他們富於好奇心、感受性和想象力,這些正是最寶貴的智力品質,因此能夠不受習見的支配,用全新的眼光看世界。與大人相比,孩子誠然缺乏閱歷。然而,他們誠實、坦蕩、率性,這些正是最寶貴的心靈品質,因此能夠不受功利的支配,做事只憑真興趣。
如果一個成人仍保有這些品質,我們就說他有童心。凡保有童心的人,往往也善於欣賞兒童,二者其實是一回事。相反,有那麼一些童心已經死滅的大人,執意要把孩子引上自己的軌道。在他們眼中,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行,一切都要大人教,而大人在孩子身上則學不到任何東西。恕我直言,在我眼中,他們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大人。
教師是神聖的職業
我上學的時候,人們常引用高爾基的一句話,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現在很少有人提起這句話了。可是,正是現在,太有必要重提教師職業的神聖性這個話題。從小學到大學,是人的生長的最重要時期。生長得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環境,而對於學生來說,教師實際上構成了最重要的環境。許多人,包括許多偉人,在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時,腦中往往會凸現一個老師的形象。一個優秀的教師會影響許多人的人生道路,所以才使人終身不忘。
杜威把教師比喻為上帝的代言人、天國的引路人。教師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影響是在精神上,因此他自己必須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現在人們在討論大學改革,依我看,大學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要有一批心靈高貴、頭腦活躍的學者,而體制優劣的標準就在於能否吸引這樣的學者。有了這樣一批學者,自然能夠熏陶和培育出優秀人才。什麼是好學校?很簡單,就是有一批好教師的學校。
今日教師隊伍的素質不容樂觀。羅素說,教師愛學生應該勝於愛國家和教會。針對今日的情況,我要補充一句:「更應該勝於愛金錢和名利。」我的擔心是,今日的學生在將來回憶自己的人生歲月時,腦中不再會出現值得感念的老師形象。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本社獲作者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