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植心田 承傳扶輪精神

社員積極參與扶輪社的活動,增加對社會不同層面的服務認識,同時也拓闊視野,學習到許多管理知識及人際交往的相處技巧,扶輪精神薪火相傳為社會注入正能量。

扶輪社社員的共同目標是為社會服務,選擇服務的對象都是一些得不到政府資助服務的團體和弱勢社群。最長春的服務夥伴是育智中心,至今仍然繼續運作。

投入社區服務

王德良:「育智中心最初成立時,是由我們社提供資助和支援服務,現時他們已得到政府穩定的資助;還有成立青年服務團,包括有扶輪少年服務團(Interact Club)及扶輪青年服務團(Rotaract Club),我在擔任第二任社長時已成功建立並且上了軌道。」

倪夢熊:「全球扶輪社友攜手合作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包括捐獻金錢及出力,例如:致力消滅小兒麻痺病症;為貧窮地區挖井、建校等等,做了很多有意義的工作。」

到中國內地探訪貴州碧波鄉甘溪村衛生室。
到中國內地探訪貴州碧波鄉甘溪村衛生室。

朱樂生:「曾經買了一匹馬放在薄扶林公眾騎術學校,讓有身障的小朋友學習騎馬,馬匹的名字叫做Frosty Harbour。另外,贊助一年的車輛經費運載藥物到麻瘋疫區。與可風中學扶輪少年服務團互動,我們每一位社友與學生親切傾談,有時會相約他們一起吃飯,經常保持聯絡。還有安排演講比賽、參觀富豪酒店廚房等活動,年輕學生也很樂意參與活動。」

劉振麒:「這是由地區支持下,數個社合作的項目。有許多不同的社區活動,初期贊助了數間學校,所做的慈善服務也很成功,可見的已有很多學校參與,我們的慈善服務除了捐款外,還會參與當中的服務,也是最有意義的事。」

潘燊昌:「校長也很支持,學校的校長主動找我們幫忙。同時也為大專院校獎學金籌款。」

例會以外的活動

早年社員的活動每星期至少有一次在銅鑼灣怡東酒店開會(現在開會地點在銅鑼灣富豪酒店),除了定期舉行例會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活動可以互相交流,這些聚會使社員之間的關係,至今仍然能夠保持親密的主要原因。

潘燊昌:「扶輪社有一個傳統活動,是邀請社員帶同家眷一起參加家庭聚會,邀請對象主要是新社員,這些聚會沒有議程,可以輕輕鬆鬆地傾談任何話題,那時大家的子女還未成年,都是在十歲八歲的孩童階段。」

朱樂生:「我們一起吃飯、打牌、談天,最常到劉振麒在茘枝角連天台的家裏聚會,那個天台是最有紀念性,有時也會到潘燊昌、黃兆璋和我的家裏。時間過得很快,現在有的都已抱孫了。」

由於社員都是男性,只有這類活動才可以帶同家人一同參與。那時較少舉行地區性的活動,社員會自行搞聚會,僅與自己社的社員較為熟絡,現在地區有舉行許多其他活動,可以認識很多其他扶輪社的社員。

開始招收女社員

創社初期沒有女性會員,由於國際扶輪社在美國的官司裁定敗訴,所以全世界的扶輪社開放讓女性加入,每個社都可以自行決定。

劉振麒:「我們也商討了2-3年,初時也有抗拒的聲音,後來有了共識決定讓女士加入。然而,我們允許是一回事,女士是否願意加入全男班的地方又是另一回事。過了好一段日子,才逐步招集女士加入,最高峰期有50多名女社員。第一位加入的女士是Glora,她擔任財務的工作,第二位是Shirley Chung。」

朱樂生:「最初只有四名女士加入,第一位女社長是鄺美霞(Veronica Kwong);還有兩位日本女士,一位是從事地產,另一位是會計師。她們都在90年代開始加入,當時她們的活動是打保齡球。扶輪社加入了女性後,整個活動的鋪排也有所改變,在活動方面有女士之夜(Lady’s night),有時會相約去吃日本菜。」

難忘的快樂時光

朱樂生:「1989年我們舉行了一個活動,所有的社員都帶同子女出席,約有20-30位小童,有的還帶同家傭,人數約有70多人,動用了兩架旅遊巴士, 這是首次有家庭參與的大型活動。還有一次是由Shirley安排的活動,參觀TVB邵氏片場,參與人數眾多,都是帶同家人出席。」

王德良:「經歷了許多開心的時刻,在暑假期間,我們幾個家庭一起出外旅遊,大家的子女從小就互相認識,直至現在還經常舉行活動。每月都相約去打高爾夫球,打球時吵吵鬧鬧總有,友誼卻愈吵愈深。還有我的歡喜寃家鄭文光,他是我的大學同學,有緣又在扶輪社相遇。我與母社的社員有很多互動,最難忘的是林秀堂,每當我們一起去卡拉OK時,他必定持咪大展歌喉,相對我來說他的歌喉是很不錯的!」

朱樂生:「當時政府與扶輪社有緊密的聯繫,我擔任第一屆社區服務(Community  Service)主委時,第一個搞的活動是mental health week,與地區及社會福利署合辦。」社員都熱心參與,有的負責演講,有的幫忙帶隊參觀展覽,社友之間互相幫助。

潘燊昌:「2016年3月份到大埔慈山寺活動搞得不錯。」

朱樂生:「還記得出發的前一天為了安排這個活動我們非常忙碌,第二天又要盡快回復心靈平靜去參加慈山寺的靜修活動。」

社員帶同家眷參加大埔訪古遊。
社員帶同家眷參加大埔訪古遊。

周年晚會 籌款助貧

朱樂生:「每年一度的晚會也辦得不錯,25周年籌款活動時,為貴州的窮鄉興建了10個衛生間設施,辦得相當成功。在扶輪社裏較為突出的是他們舉行的25及30周年晚會,有很多人出席參與,又能籌得善款。有一年的周年晚會,社員在台上做大戲,台下都忍俊不禁。又請來了Raidas和周慧敏,她那時仍未紅。」

潘燊昌:「30周年的歌星表演請來陳潔靈助陣。」

劉振麒:「陳潔靈把氣氛搞得很好,年長的也紛紛走到舞池跳舞,年輕一代較為含蓄,沒想過他們也走到舞池跳舞,大家都很高興年輕的一輩也跟隨。」

倪夢熊:「扶輪社經常舉辦許多活動,每次活動時,大夥兒都有講有笑,令活動增添了不少樂趣,有次為了慈善籌款,各人都粉墨登場,男扮女裝、女扮男裝,有趣的事很多。」

劉振麒:「第一位女地區總監楊碧瑤(PDG Belinda)也很出力。那個年代社員都很熱心,各自度橋上台表演、唱歌、比賽,雖然預備工夫多,但就感受到一份溫馨的感覺。現在都是請歌星表演,形式都在轉變中。」

香港海港扶輪社於香港富豪酒店慶祝26周年籌款晚會。右起:郭志安、楊碧瑤、PDG Kenneth Wong、潘燊昌、黃煒東、廖敏兒。
香港海港扶輪社於香港富豪酒店慶祝26周年籌款晚會。右起:郭志安、楊碧瑤、PDG Kenneth Wong、潘燊昌、黃煒東、廖敏兒。

朱樂生:「去年會社踏入30周年,大家都不知應如何去做,初時只提議去旅行。潘燊昌只撂下一句:『經費由我來承擔!』眾人就各就各位行動起來了。他回來後有另一種推動力,在他的凝聚和支持下,大家做事情的信心也增加不少,特別是年輕的一輩都很尊重他。」

香港海港扶輪社於香港機場富豪酒店慶祝25周年籌款晚會。
香港海港扶輪社於香港機場富豪酒店慶祝25周年籌款晚會。

面臨分裂的危機處理

倪夢熊:「這些年,有開心也曾憂心過,在我做社長時,社內面臨一個很大的分裂危機,由於部分社員意見分歧搞小圈子,有位社員拉隊離開另創新社,導致社員人數驟減一半。身為社長的我當時為了挽救這個危機,與部分社員作出了很大努力維持社運作,不至於變成一盆散沙,這件事令我記憶猶在。今天我們的扶輪社在和諧、互助互愛的氣氛下發展得十分興盛。尤其在前地區總監楊碧瑤(PDG Belinda Yeung )做社長時,她更帶領香港海港扶輪社奪得年度傑出扶輪社。」

朱樂生:「我們的社也很令人驕傲,出了一位地區總監,取得兩屆 President of the Year。 我們有很多社員都活躍於地區的事務,我們社包括劉振麒、梁建民(PP Eddie Leung)、黃世生(PP Eddie Wong)、嚴中明(PP Grace Yen)、許頴雯(PP Angela Hui)、黃煒東(PP WT Wong)、宗啟煒(PP Samuel Chung)、廖敏兒(PP Dora Liu)、阮丹蕾(PP Dennie Yuen)在地區裏都有一定的地位。」

劉振麒:「那次是因為社員內部發生了些問題,有社員帶同10多位社友離開,人數由50多位減至30多位,現在一直保持這個數目。」

朱樂生:「1992年的時候,他們對當時的社長有微言,記得有一次他們在會議室內討論,令女士們要站在外面等候。」

王德良:「令我感到最婉惜的是社員的離開,我已盡力挽留卻不成功,從而我領悟到朋友之間的情誼一切只能隨緣。」

潘燊昌:「意見不合而分開是很平常的事。」

與年輕社員相處融洽

潘燊昌:「我離開了多年,回來後我想盡力補回當年應做的事,一年當兩年用。我寄望新一代的社員要多搞活動。現時年輕的一代很好,尤其唐嘉文(Mark)和林高然(Jason)也很不錯。」

劉振麒:「社友很長情,除了創社的幾位外,還有多位社友經常出席開會,與創社會員同輩的包括鄭文光、梁建民仍活躍於社務,在地區裏是很罕有的,他們主力在培養年輕的一代,難得大家都沒有代溝,大家也融合得不錯! 」

王德良:「最欣慰的是見到年輕一輩的社員都非常能幹,例如前社長嚴中明很有才幹,領導得很好,也許她以我為榜樣吧!」

倪夢熊:「新一代的扶輪社員積極參與扶輪社活動,為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同時也為自己帶來滿足感,大家都享受這份工作的樂趣。」

朱樂生:「與年輕的一輩相處融洽和合拍,沒有年齡差距的問題。」

與年輕社員相處融洽。
與年輕社員相處融洽。

香港海港扶輪社五位元老訪問之二

本系列文章:

團結精英 香港海港扶輪社服務社群三十載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