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健城、卓德根:讓孩子成長

看着孩子的改變,就有莫大滿足感。

這個下午,東灣莫羅瑞華學校校長卓德根Paul,從大嶼山趕到九龍,會合香港學生輔助會行政總裁關健城Peter,一起到來喝杯茶,談談他們學校、輔助會的動向。

不離不棄,見證成長

看來年紀輕輕的Paul,原來加入教育行列已有17年了,他說:「真有使命感這回事,在大嶼山石壁工作,不覺得辛苦。那裏的小朋友,得到老師悉心照顧,看着他們的改變,我們有莫大滿足感。」

在香港學生輔助會工作超過30年的Peter,說對學生「不離不棄」是他們機構的宗旨:「我們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孩子』。不是空話一句,是要把信念透過行動表現出來。我們怎樣對學生,他們是知道的。」

「我們的老師任勞任怨,知道幫有需要的同學,要有耐性、有愛心。他們有些需要暫時離開家庭,入住宿舍。有些有情緒問題,需要適當的輔導。我們既然加入這個『家庭』,照顧他們是應該的,再辛苦,也是值得的。」Paul如是說。

Peter說:「有一位畢業生,現在20多歲,投身物流行業,捱出頭來。現在已是兩架貨車的車主,生活有着落。他為人忠厚,做事很有責任心。」

說起青少年成長故事,Peter說甚麼有甚麼:「八十年代,有幾位孤兒住在『馬可紀念之家』(Mark Memorial Home),視『馬可』為家,他們經過多年不斷努力(他們付出的要比一般青少年為多),家姐做了護士,二哥當上醫生。家姐結婚,擺酒,我獲邀坐上主家席。你說我開心不開心呢。」

一個都不能少

Peter說他們這個非牟利機構,幾十年來,默默耕耘:「其實已幫了好幾代人。」

Paul說:「不是每次都成功。有學生不想回校上課,不是他不想。因為他想留在家裏,看守着母親,不要她吸毒。」

Paul接着說:「有ADHD、ASD、SENS學生情緒失控,學習有困難,我們得耐心處理。老師都很有愛心,不會遇到困難就放棄。」

想起有一套由小說改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不要讓孩子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不能放棄,教師甚至要主動出擊,找出那些不能回校上課的同學。

後記

Peter送我兩本值得珍藏的書,一本是《東灣故事》:老師札記,說的是「荒山播愛心,護苗五十載」,老師的心路歷程。

另一本是《足跡》:香港學生輔導會60年的成長,走的路不是一帆風順,卻可見證人間有情,真有其事。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張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