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對氣候變化之說半信半疑,即使科學界有深入論證,但很多極端天氣現象都說是50年或百年一遇。換言之,那些可能只是偶發現象,尚未成為常態,並非氣候真的出現了變化。然而近年我「轉軚」了,因為我住在杏花邨。
近幾年每當颱風來襲,杏花邨都是新聞焦點,因為這裏經常都是重災區。其實杏花邨不是一條漁村,也不是一條鄉村,而是一個落成逾30年的屋邨,有防波堤、排水系統,邨內的管理也大致令居民滿意。我入住杏花邨26年,是資深邨民,尤其喜歡沿海邊的一條長廊,可以在那裏跑步做運動或悠閒散步,環境寧靜,同時可欣賞美麗海景,很難在其他地方找到這種設施!
可是,26年邨齡卻令我見證了一次又一次的颱風肆虐,而且一次比一次暴烈。記得剛搬進去第一年,就有一場颱風來襲。當時海堤只用石屎墩做防護,力量單薄,且高度不足,結果多個石屎墩被沖毁。住在沿海堤的住戶都說海浪打到低層窗戶,極為嚇人。也許是當年媒體尚未特別留意,本邨災情當時沒有廣泛報道。但情況之嚴重,其實跟最近幾次已不遑多讓。
經此一役,海堤加固和加高了,用大石塊堆成堤壩,看了令人放心,海邊一帶也安寧了一段日子。然而暴風來襲時大浪仍然會拍上岸,只是不如之前般猛烈。其間仍然發生了若干意外,像躉船被吹近岸邊砸毁欄杆。也有一次一艘工程船被沖近岸邊,船桅貼近民居,幾乎打中其中一座大廈單位的窗戶,非常驚險。
管理機構和政府似沒汲取去年教訓
到了去年「天鴿」10號風球,全邨近海地方水浸,地下停車場完全淹沒。剛過去的「山竹」造成的破壞更加驚人,邨內災情處處。26年之間,我經歷過的風暴來襲事故其實不少,而且情況愈來愈嚴重,去年「天鴿」的破壞記憶猶新,一年之後「山竹」來襲又再造成重創!如此頻密的颱風,應該不再是百年一遇的偶發事件了吧!
身為邨民,剛經歷過去年「天鴿」蹂躪,今年又再受災,我覺得非常憤怒,管理機構和政府似乎沒有汲取去年教訓改善防護工作。今次「山竹」來臨之前,政府只象徵式地堆起一排沙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單薄不堪,做了等於沒做。結果颱風殺到,大浪一沖,沙包陣就全線瓦解,一點作用都沒有。「山竹」令杏花邨近海一帶街道淹浸,海水直沖近海邊的幾座大廈,商場亦不能倖免。風暴過後真的是滿目瘡痍;要修整復元,可能要個多兩個月時間。
填海闢地須正視氣候變化
親歷其境,有切膚之痛,令我不得不信氣候變化的事實。可以想像,歐洲一些城市、島國如馬爾代夫等人民,眼看着水平線上升、居住的地方慢慢下沉,他們的心情會何等焦慮不安!
這次「山竹」襲港,受重創的不單是杏花邨,多個地區的災情其實都不輕,例如水浸黑點大澳、柴灣近海一帶商廈、沙田城門河附近地區、將軍澳南海濱等,都受海水淹浸。受極端氣候衝擊,香港的基建能否抵擋得住?政府是否應該來一次全面檢視,提升我們的基建標準以抵禦將會成為常態的極端天氣?
還有,政府未來如果大規模填海闢地,必須正視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造成的變數。日本關西機場經不住一場颱風而遭淹沒,令人對政府填海造地的安全及可靠產生疑問。政府如果不能為香港人釋疑,在極端天氣威脅下怎樣可確保安全,填海造地的計劃也許會遇上意料不到的阻力。
政府在2015年11月發表《香港氣候變化報告2015》,講述氣候變化對香港的影響,以及香港應如何加強應變。報告指「氣候變化對基建硬件帶來的主要威脅是因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損毁甚至破壞……過去20年來,香港在應對極端天氣事件上作出重大投資,但未來數十年仍需作進一步投資……香港需要考慮基建應在什麼地點建造、如何設計,以及如何運作。這將包括額外工程,以及改造現有基建」。
很可惜,報告內沒有提出未來會投資多少在基建,以及哪些現有基建需要改造,以應付極端天氣的挑戰。
據天文台推算,香港未來平均海平面會高於1986 至2005年。在溫室效應影響下,2081至2100年的平均海平面高度,更會較1986至2005年高0.63至1.07米。海平面上升,熱帶氣旋帶來的風暴潮威脅會增加。天文台指颱風「黑格比」2008年襲港,香港錄得最高水位達到3.5米,低窪地區嚴重水浸。這種情況在世紀末可能每年都會發生,成為常態,最有可能受淹沒的地區包括東西九龍和港島大部分填海地方、吐露港、城門河一帶等。
據美國一項研究統計指出,在1980至2012年間,全球發生了超過2.1萬次自然災害,與天氣有關的超過八成,合計造成230萬人喪生、3.8萬億美元經濟損失。
紀錄顯示,去年本地天氣打破了幾項紀錄,包括8月在風暴前錄得高溫紀錄攝氏36.6度,是自天文台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天。此外,天文台也在去年10月發出最遲出現的酷熱警告。「變天」的極端氣候證據確鑿,鐵案難翻。
嚴重水浸的風險增加,香港填海工程一定會受影響。要減低風險,就必須將土地填得更高。上世紀70年代,政府便因應天文台推算風暴潮對新市鎮的威脅,在沙田等新界東地區填海時額外填高了3米。然而在「山竹」來襲時,沙田仍然成為澤國。未來海平面會上升多少,現時仍是未知數。但填海所得土地因應地勢、水流等,都需要制訂措施應對有關風險。如果政府決定在東大嶼進行龐大填海工程,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做一次全面評估是無可避免的了(參考智經研究中心〈氣候變化怎影響填海造地〉,2018年9月4日《信報》)。
後記
這幾天收到很多朋友問候,非常感激。杏花邨其實分上杏和下杏,下杏單位都靠海,其中12座最近海濱,今次肯定受重創;靠後一些的有11座,相信也會受影響。我住上杏,靠山,不受海浪襲擊,沒有什麼破壞。然而看見災情處處,仍然十分傷心。最令人氣憤者,是管理處沒有汲取去年「天鴿」教訓,結果令全邨又再受創。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