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系列文章由關錫堯先生撰寫,豐富資料將水務署歷史及發展娓娓道來。文中資料皆由作者從1970年代入職起及至退休後長期搜羅,最新資料亦由作者近三個月來蒐集而得。關先生動筆撰寫此系列文章原因有六,詳述於第一篇。文章共有15篇,餘下9篇將會逢周一刊出。此篇文章為「水務十怪,異於常態」一文的中篇,作者歸納了水務署有別於其他政府部門的特點,稱之為「水務十怪」。
四怪──50年不變的主管人員
負責全港食水安全的專業人士是誰呢?他就是總水務化驗師(D1級),他是水質科學部的主管。水質科學部的前身為1965年設立的水質監控組,主管就是總水務化驗師,早年所管理的專業人員只有1位高級水務化驗師和2至3位水務化驗師。經過50多年,屬下的專業人員已增加至5位高級水務化驗師和20多位水務化驗師,分部內的工作量已增加多倍,儀器日新月異,而香港以至全球對水質的標準、監測和改善的要求亦不斷提升。D1的職級無論在本港和世界都不能反映這個專業領導人的重要性。主管不時要和外國管理供水的領導人交流,但本身職位太低,有損香港的形象。成立了才30年的環境保護署,負責地表水的主管為D2職級。難道地表水的重要性比市民毎天喝進肚子裏的飲用水還要高?
除了領導水質科學部的總水務化驗師這個首長級職位50年不變外,機械及電機科領導層的首長級職位同樣是50年不變。50年前,領導層包括一位政府工程師(Government Engineer,D2級)、一位總機械工程師(D1級)和一位總電機工程師(D1級)。當時機電科有4位高級工程師和10位工程師;十年後,工程師增加至17位,但對上三級的人數並無增長。到了1987年水務署全面實施分區行政計劃(Regionalisation Plan)時,高級工程師和工程師已分别增長至10位和38位,首長級職位維持不變。現時情況又如何呢?高級工程師和工程師已增加至22位和60位,首長級職位依舊是3位。換句話說,專業人員與首長級人員的比例,按一般情況,應是一個恆常不變的數目,在50年間竟然由14:3變成82:3,增長了接近6倍。此外,在所有工務部門的不同範疇下,高級工程師對總工程師的比率,一般多是3:1或4:1,而機電科竟是11:1的驚人數字。其實在水務署兩次大量擴展接收東江水的工程項目中,水務署曾經有過第三位總機電工程師,不過,職位都是屬於編制以外的(supernumerary),在新工程完成後就取消了,沒有因為各種客觀性的大幅增長轉為恆常職位。
另一個50年不變的例子,就是主管設計及建設科(New Works Branch)的政府工程師。50年前,這個科只有建設部和顧問工程部,多年前先後開設了設計部和工程管理部,變成四個部。其他工務部門處理新工程項目時,不斷開設由D3級或D2級人員領導的新架構,愈開愈多;水務署始終只有一位D2級的人員主管新工程。更甚的是,三年前,由於水務署愈來愈多新範疇要處理,把設計及建設範疇以外的策劃組撥歸設計及建設科,除了令主管的D2級人員百上加斤外,更是比50年前的起步點還要倒退。
五怪──重大事故和巨型工程不添人手
1990年代屯門泵房水浸,有賴一群員工日以繼夜不眠不休地搶修,停水時間由初期估計一星期縮減至不足五天。1980年代和2000年代分別發生過兩次大嶼山山泥傾瀉,導致翻山越嶺供水給長洲的水管斷裂,長洲要倚賴水船供水數天。三次事故都未能令水務署增添人手。
水務署於1990年代後期完成了「全面水資源計劃」(Total Water Management)的研究,為了減低爆喉和滲漏的機率,向政府申請撥款進行一項史無前例的大型「更換及修復水管」工程,分四期進行,更換及修復3,000公里的舊水管。工程一直不獲批准,經過2000年金鐘爆喉引至交通癱瘓事件後,計劃才獲得通過,由2000年開始延續15年至2015年,在高峰期全港每天有數百個不同大小長短的喉坑進行工程。這項龐大的工程,全部由水務署內部調配資源來處理,連一個職位也沒有開設。至於其他工務部門如路政署,每當有如青馬大橋和港珠澳大橋等大型工程,都會開設由D3或D2級首長級職位去領導的一個新設的處(Development Office),另設數十至數百位各級工程人員去管理整項工程。水務署在沒有增添一兵一卒下完成了15年3,000公里的「更換及修復水管」工程,成功把爆喉個案由2000年的2,500多宗銳減至2017年的88宗,而水管滲漏率在同期則由25%下降至15.2%。
六怪──努力拼搏,出人頭地
水務署專業人員的晉升機會異常地差,前線員工卻可以有不錯的前途。戰後入職的員工,有不少是低學歷甚至沒有學歷的,他們憑着聚積經驗和進修,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學術水平和工藝技術,就有逐級晉升的機會。中學畢業後入職電機學徒,經40年晉升至總技術主任的成偉燐就是一個例子(請參閱文章系列之一);另有讀至中三入職半熟練工人的同事,努力進修取得相關學歷,最終亦能晉升至總技術主任;也有員工由最低的二級工人做起,最後升至高級督察,又獲頒行政長官公共服務獎狀。
晉升過程中的主要障礙是由監工職系轉職至助理督察,水務署(和一些工務部門)設有特殊渠道 (exceptional channel),提供給不符助理督察入職學歷的監工和用戶服務督察。早年因低學歷員工比例頗大,轉職的規限較寬鬆;員工如能考得助理督察職位,日後再晉升就無須考慮學歷了。隨着具備學歷的入職人員日增,特殊渠道的條件變得嚴謹,招聘試時學歷項目的分數提升,員工必須在經驗和知識取得滿分或接近滿分,總分才有機會追近。到了1999年,特殊渠道被取消(水務署可能是最後取消的部門)。有見於具備豐富工作經驗的員工陸續退休引致人才流失,水務署於2009年向公務員事務局申請短暫重開特殊渠道,得到批准。一些有能力的資深員工得以把握最後機會,轉職為助理督察,其中有些十多年前開始已多次署任助理督察職位並證實確能勝任,其中一位更曾先後獲頒授公務員事務局局長嘉許狀和行政長官公共服務獎狀,未知他是否首位甚至唯一獲得連續頒授這兩項榮譽的公務員?前線員工全情投入得到回報,特殊渠道亦完成了歷史任務。
水務署文章系列十五之六
本系列文章:
水務十怪,異於常態(上)──不加費,減人手,缺首長(十五之五)
水務十怪(中)──乏主管,不加人,拼出頭(十五之六)
!doctype>作者簡介
中學就讀於伊利沙伯中學,長記校訓「修己善群」於心,擇善固執。1974年於香港大學工程系畢業後,加入政府為見習工程師,在服務水務署35年半期間,贏得230多個獎項,包括十次最佳男子運動員,2011年退休時是總工程師。他獲同事尊稱為水務百科全書及水務鐵人。
關錫堯熱愛運動和熱心公益,具備無比的幹勁和毅力。自1971年第一屆百萬行開始,他每年最少參加百萬行一次,至今參加了53年。他於1971年首度參加吐露港渡海泳賽,至今約參加過超過100次各項長途泳賽。他於1977年參加全港首屆公開馬拉松,至今未有間斷,目標是要跑足50年全馬。他自1972年開始捐血,至今總共捐了199次全血,成為香港的全血捐血王,會繼續捐血至紅十字會不再接受他捐血。2023年是他第27次參加毅行者,27年來,他累積籌得約467萬元善款。認識關錫堯的人,都尊稱他為「關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