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譚明在南生圍山火死灰復燃一刻拍了幾張照(圖),見後我想不如拿來借題發揮。每記起譚明這益力多先生創作過的「唔好飲呀,有菌㗎」,總令我緬懷以往廣告業的黃金時代。
小時候,爸爸在報館廣告部工作,因此我自小對報業和廣告界有點認識。我說過香港今天的的廣告不及以前的好看,原因之一可能是廣告界愈來愈相信死牛一邊頸的市場硬數據分析。廣告界的朋友未必同意我,而我說的亦不是以前的廣告比今天的更有效吸引消費。
黃金時代謬誤
輪到我熟悉的經濟學,部分行家其實亦有緬懷黃金時代這個想法。張五常便不時在我面前提起,要是當年的經濟學像今日這樣沒趣,甚麼大教授搵你做罷。這一代的經濟學是否比上一代的更有把握推斷世事見仁見智,我認為錯不了的是,大教授當年的經濟學的確比今日的好玩得多。
關於「黃金時代謬誤」(Golden Age Fallacy),電影《情迷午夜巴黎》有這樣的描述:”Nostalgia is denial, denial of the painful present. And the name of this fallacy is golden-age thinking. The erroneous notion that a different time period is better than the one one’s living in. It’s a flaw in the romantic’s imagination of those people who find it difficult to cope with the present.”
惹火的南生圍,據說8年間燒過4次。在乍暖還寒的3月天,今一燒便燒了17個鐘,之後死灰復燃再燒多燒。如此燒法,南生圍自然今非昔比。
然而,「廢青」想逃避高樓價的今日為他們帶來的痛苦,就唯有緬懷「老seafood」當年置業有多輕鬆搞掂?過去數十年,樓價的確升了很多,但不少科技產品同時也在斷崖式跌價,而到外地旅遊的價格亦跌了不少。
只是,樓是資本,科技產品和外地旅遊都是消費啊!也不盡是,科技產品和外地旅遊價格下跌,也使讀萬卷書及行萬里路的人力資本投資成本大降,而吸收新知識從來是「老seafood」不如「廢青」。有知識的人,不但炒樓時更有把握,就連消費時亦更懂享受。以為置業好過讀大學的人當然冇錯,錯的只是人讀大學佢讀屎片。極端的世代鬥爭論,是劣質的黃金時代謬誤。
火燒南生圍,幾把火一次燒出幾代香港人把幾火,保育與起樓的矛盾再次升溫。「先破壞,後開發」,全民質疑火燒是人為的焦土政策。
「廢青」和「老seafood」是時候一起認清楚大家的矛盾究竟在哪裏,人出地方你出主意,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互補,經濟學上稱之為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y。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