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教授葉兆輝:給自己多一分鐘 逆轉輕生念頭

──以一分鐘,改變一生

葉兆輝亦提醒社會各界避免將自殺日常化,避免讓青少年形成自殺是解決問題的正常方法的錯誤觀念。

9月10日為一年一度的世界防止自殺日。 作為國際防止自殺協會的成員,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 今天(9月8日)舉辦「以一分鐘,改變一生」 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公布最新的自殺數據, 並為中心以該主題舉辦的一分鐘短片比賽進行頒獎典禮。

輕生趨勢 低齡增加

根據死因裁判法庭截至2017年7月31日所提供的數據, 中心估測2016年香港每10萬人中12.6人死於自殺。 為使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自殺率更具可比性,學界通常會將自殺率按全球人口年齡結構進行標準化調整。 按此方面調整之後,香港2016年的自殺率約為每10萬人中8. 9人。自2003年以來,香港自殺率已持續超過10年呈下降趨勢。

過去兩年的學生自殺事件引起各界關注。 根據死因裁判法庭提供的數據, 在2016年間發生的24歲或以下的青少年自殺個案有69宗。 中心估算2016年15至24歲青少年自殺率為每10萬人中約8. 9人,對比2015年的每10萬人中8.4人有所上升。 15歲以下的少年自殺向來都較為罕見, 但2016年較2015年略有增加,由每10萬人中0. 2上升至0.5。按性別區分,15歲以下的自殺個案中, 男女在2016年都較2015年略有增加。15至24歲的組別裡則主要是女性的自殺率有所上升, 由2015年的每10萬人中4. 0人,上升至2016年的每10萬人中5.3人。男性15至24歲青少年的自殺率則由2015年的每10萬人中12. 7人,略為下降至2016年的每10萬人中12.5人。

中心總監葉兆輝教授指出,本港低齡自殺個案增加值得關注。 近來見到自殺死者年齡低至僅有10歲。 近期多份調查報告顯示青少年普遍受到情緒困擾, 他鼓勵各界繼續關心青少年自殺的情況, 主動關心和了解青少年的感受,並呼籲家長、 教師在日常教育中培養青少年學習如何解決困難、應對壓力。 他亦提醒社會各界避免將「自殺」日常化,避免讓青少年形成「 自殺」是解決問題的正常方法的錯誤觀念。此外,葉教授指出, 相比起來,其他年齡組別的自殺率都高過青少年。 他因此呼籲社會在關注青少年自殺的同時, 也不應忽視其他群體的自殺問題。

防止自殺 各界攜手

中心今年舉辦以「以一分鐘,改變一生」為主題的一分鐘短片比賽, 早前於中心Facebook專頁(https://www. facebook.com/hkucsrp/)進行公眾投票, 並經過評審委員的商議後,大會於發布會上公布得獎名單, 比賽的冠、亞、 季軍分別為香港警察談判組代表黃廣興總警司及他的團隊,伍麗儀, 以及Christine Yeung。比賽由社聯伙伴基金贊助, 並由基金創辦人兼生命熱線執行委員會委員莫綺文女士, 以及中心總監葉教授頒發獎狀予得獎者。

獲頒發冠軍的隊伍是香港警察談判組,短片的主角是一位中年男士, 他遇到經濟壓力,無法面對家人,選擇自尋短見;當時間逆轉, 他發現總有值得珍惜的人和事,路不見得只有一條。 冠軍隊伍的代表廖珈奇警司分享創作意念來自工作中遇上的個案, 他們希望透過短片鼓勵人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不要放棄生命。 作為談判組成員,他們面對的是危急關頭的最後一分鐘, 但若有人願意更早花一分鐘介入, 有機會能逆轉輕生者步向他們最後一分鐘的念頭。 他鼓勵大家防止自殺不只是談判人員的事, 而是每個人都能參與的事。

亞軍的得主是伍麗儀, 她的短片以動畫形式表達陪伴是幫助有自殺傾向人士的關鍵。 她希望鼓勵有意輕生者給自己多一分鐘,向專業人士求助。另外, 她呼籲大家不要忽視自殺的訊號,她強調想自殺的人並不一定想死, 而是一個求救訊號,希望有人能幫助和關心自己。

季軍的得主是Christine Yeung,她的短片由黑暗和光明對比而成,喻意離開黑暗、 步向光明。她認為每個人都曾經經歷沮喪絕望, 但只要我們願意看深一層,便能發現黑暗是轉化生命的大好機會。 她鼓勵大家從另一個角度看黑暗,接受和擁抱黑暗, 便會看見黑暗的另一面──光明。

葉教授總結表示:一分鐘能改變一生。 他鼓勵想輕生者給自己多一分鐘,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從黑暗中步向光明。同時,他呼籲各界持分者,包括警察、老師、 社工、家人,多花一分鐘去聆聽和關心受情緒困擾的人, 敏銳他們的求助訊號,攜手防止自殺。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