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樓拔地而起, 冷冰冰的大廈外牆的玻璃幕牆折射刺眼的毒日頭, 抬望眼又添幾分冷峻,不見得跟郊野、自然、 小動物有什麼迷人的關聯。劉克襄聽見卻打趣說:「我不覺得。 你們的野豬都跑上街來了,台灣還不會呢!」 他指着會展外面的維多利亞港說:「 鯨魚都會游到你們的維多利亞港,晚上蟋蟀聒聒, 白天天空盤旋着600多隻大鷹,簡直是不可思議。」這些城市中自 然的碎片都叫著名的生態作家劉克襄着迷。
森林要有森林的樣子
小學常識課本上總有一句「香港地勢山多平地少」,多年來土地發展 都靠填海補足,原因在於香港有四分之三屬於幾乎不能撼動的郊野, 所言非虛。讓「鳥人」劉克襄能年復年從台灣飛來香港爬山的玄機在 於,這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之間有地鐵等交通緊密聯繫, 讓忙碌的都市人,搭一趟地鐵,便能置身山林。「其實我算過啦, 香港大概有十幾站,譬如黃大仙、東涌這些都可以走進森林, 這都是香港最大最美好的資源。」劉克襄如是說。
既然想踏足四分之三,那就該盡力還原它本來的樣子。劉克襄說:「 近年香港郊野多了一些水泥石階和柏油路, 但其實香港過去一直用比較貼近自然的手工步道,台灣也在效仿。」 有寶島之稱的台灣,依山傍海,跟香港同樣坐擁郊野資源, 談起配套設施,兩地可以怎樣互相學習,劉克襄說:「那就多了! 香港的標示、廁所的設備,都做得比台灣好。」
在台灣,山林空間是老人重要的生活板塊。「 台灣山上會蓋一些小房子,大部分阿公阿婆都習慣晨運, 有些把瓦斯桶扛上山煮早餐,或者唱一會兒卡拉OK再下山, 一天過得很充實。」於是,劉克襄在香港照版煮碗, 六點挑戰鰂魚涌的柏架山。 這次他遇到一位85歲依然身手敏捷如猴、聲如洪鐘的老婆婆, 讓他大開眼界。老婆婆精神矍鑠,階梯上健步如飛, 一度追過邊走邊拍照的劉克襄,讓他自愧不如。劉克襄由此感發:「 如果老人家每天可以到森林裏面去運動,那真的不得了!」
阿婆停駐不走,留在岔路休息。我動身往前時, 她隨即做了一個讓我吃驚的動作。只見她雙手緊捉一樹枝, 身子騰空,接着不斷擺動,遠看如老後吊樹,一點也不擔心墜落。 看來她經常以此樹為槓,勤做這一動作強身。——劉克襄《 四分之三的香港》
然而,並非人人都如這位85歲的婆婆般身壯力健, 有些長者步履蹣跚,要靠輪椅代步。 這讓劉克襄想起柏林車站外的森林,走出來便是一片鬱鬱蒼蒼, 劉克襄感嘆道:「那是真正通往森林的地鐵啊!一個城市需要有些這樣的地鐵站。」森林沒有棧道和步道, 鼓勵遊人多沾點泥土氣息,踏青而行; 側面有一條細窄的水泥路伸延開去,那是通往樹林深處的輪椅道, 設計體貼入微。在香港這樣有人口老化趨勢的城市來說, 劉克襄希望銀髮與山林的關係能得到重視:「 我覺得香港應該多在山林裏規劃無障礙空間, 讓坐輪椅的人也能坐在林子下呼吸新鮮空氣。」
留住秘境面紗 尊重城鄉差異
有麝自然香,懂得爬山樂的不止劉克襄, 交通便利使山徑成為都市人的周末好去處。 媒體自然迫不及待為讀者搜羅各種秘境, 傳媒出身的劉克襄對此嗤之以鼻,建議他們多用一些教育的方式, 取代秘境旅遊的推薦。美景當前,遊人自然盛情難卻。 隨着走進森林的人愈來愈多,如何讓山林葳蕤如昔? 劉克襄直言香港在登山討論上做得遠遠不夠。劉克襄提到, 台灣熱衷登山討論,有志者往往會將山林結合當地的文學、 歷史和觀念細味慢嚼,巧琢精磨,更顯山林與人世代互動的生命力。 劉克襄便為香港寫下《四分之三的香港》, 也是香港登山文學的起步之一。至於那些世外桃源,劉克襄說:「 沒有人知道也沒關係,只有一兩個人知道就好。 」
山路蜿蜒, 為沿路的村落多少帶來一些介入和改造。劉克襄對此比較焦慮:「要看當地的人同不同意啊,進到去破壞了原有的東西,這樣當然不行。各村落對遊人的接受度不一。」劉克襄認為想要發展,必須尋找新的可能,台灣的著名景點八煙曾經封村抗議,協商後轉為嚴格控制來訪人數的生態旅遊。劉克襄在新界爬山時,遇到不少相對排外的圍村:「香港觀光業發達,城鄉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新界的村子裏其實都很保守,不太喜歡陌生人進去,因而更能保存自己的特色。」劉克襄道:「經過就好。」
或許是螳螂當車 也要盡力為之
擋得住遊人,擋不住錢和其他。城市發展的同時環境一直被壓縮,無可避免,漸漸形成了一種緊張的關係。對於香港城市和森林的平衡,劉克襄說:「香港不是那麼樂觀,不斷會出一些狀況。有些狀況還是政府刻意的。他們要故意釋出一個方案,看能不能得寸進尺,比台灣還厲害。」
香港地少人多,房屋短缺已經習以為常。早前政府提出開墾部分郊野公園發展住宅的建議,遭社會各界發聲抨擊而速速擱置,南生圍、大浪西灣險些要變成豪宅林立之地。要保衛更多寶地, 劉克襄強調民間要群起發聲,才能「擋」得住張牙舞爪的發展商進駐 。「你聲音大,政府會嚇到的。南生圍本來要蓋豪宅, 就是因為聲音大被擋下來了, 大浪西灣也是反彈,富豪就不敢在那裏買地做什麼。」
除了南生圍和大浪西灣, 另一個成功逃出發展商魔抓的幸運兒是沙螺洞。「 那就是我看見豹貓的地方呀。」他雀躍道。 沙螺洞香港面積最遼闊的山區濕地,物種豐富罕見,稀有靈長類動物豹貓便是其中一位住客。劉克襄轉喜為悲,語帶惋惜道:「聽說那裏最近破壞很嚴重。」 踏遍石磴古道,水翁成林, 穿花蛺蝶,還有劉克襄念茲在茲的藍色蜻蜓,更巧遇自稱唐代詩 人和唯一一位嶺南出身的宰相張九齡的後人張家村村民。不論真實與否,倒是多了幾分文學討論的可能。「那個區域最好是保持得比較完整,這 應該是香港很重要的森林區域。」劉克襄點點頭道。
擁有遼闊的非湖泊型的山上濕地, 而且還兼存古聚落和風水林環繞, 彷彿唐宋時代的如意鑲嵌着古老的瑪瑙, 這合該是大都會最引人驕傲的內涵了。——劉克襄《 四分之三的香港》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然而發展商早就覬覦這片寶地,劉克襄見證村民紛紛在沿路繫着抗議 布條。沸沸騰騰鬧了幾年, 行會終在今年6月中旬同意以大埔船灣已修復堆填區土地,採取「 以地換地」(非原址換地方式) 的模式長遠保留沙螺洞內具高生態價值的私人土地。在台灣,「 以地換地」的例子並不陌生,政府也會參與遊說工作, 蒐集和呈現環境調查的數據等,不論商家廠商有否買地在先,民眾「 擋下來」的戰績不斷:「在台灣投票就是二、三十萬人反對 ,如果香港也有二、三十萬人反對,香港政府做事情會更忌諱一些。 」得悉沙螺洞整個生態國度得以逃過一劫,劉克襄也鬆一口氣, 連聲道:「那就好,那就好。」
擋得住固然好,「如果擋不下來呢?」筆者問。 這樣的例子在香港比比皆是,正如高鐵勢在必行,碾過了菜園村, 劉克襄頓了頓,神色凝重道:「我想我會比較悲觀的去處理, 但是不管怎樣,我還是會為它做記錄 。」
為了香港的四分之三
劉克襄喝一口咖啡,緩緩道:「其實人跟自然的關係很近, 你以為自己住在大都會,其實不是, 哪一個城市可以有600多隻鷹在天空飛,台北不可能的。」劉克襄樂見香港有不少環保議題一直被提出和討論, 生態團體孜孜不倦地爭取環境權益,台灣亦然。「當聲音愈來愈大的時候, 你不是為了那個地方,還是為整個香港。」劉克襄由衷道。
面對城市跫音進逼郊野,劉克襄鼓勵民眾盡一己綿力, 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敢於發聲、抗議和爭取其實是在拖延時間 ,讓四分之三的郊野不會再受到這樣的壓迫,你可能會失敗, 但你要繼續往前走,為環境發聲。打一場環境的戰爭, 不是為了當下,而是為了長遠發展和理想在拼搏。」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