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新界居民最先接觸西方文化,可說是源於外籍傳教士。在九龍半島尚未割讓、新界尚未租借之前,傳教士已渡海前往荃灣,其後翻山越嶺到大埔紮根,再去西貢將傳教事業發揚光大。當年的傳教士未能打入圍村人的生活圈子,轉而向居住偏遠地區的客家人傳教,借用民房作為聖堂,為當地兒童辦學。從傳教士走過的足印,可以串連成一條福傳之路。
由荃灣到碗窰
1849年天主教華籍的鍾神父由港島乘船到淺灣(今荃灣)開拓事工,建立小堂和學校。1858年另一位華籍的梁神父在淺灣講道時,有一群來自大埔碗窰的客家村民參加,其中一位是剛滿12歲的年輕人馬金秀,他不理父母反對,要求受洗,最後跟隨梁神父回到港島接受洗禮。當時神父覺得荃灣並非理想的傳教之地,因此轉往大埔尋找發展空間。
1860年英國與清廷簽訂《北京條約》,取得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該條約亦允許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租買土地,興建教堂,令港島的傳教士計劃北上開拓傳教事業。同年,意大利米蘭外方傳教會(1926年改稱宗座外方傳教會)的高神父(Timoleone Raimondi)獲委任為副宗座監牧及教廷傳信部駐華副總務長,他與梁神父乘船前往淺灣,走山路到大埔碗窰,住在馬金秀家中。
碗窰以製造陶瓷聞名,村內有一間供奉陶瓷業祖師「樊仙」的廟宇,這是當地人的先祖從家鄉長樂縣(今五華縣)請來的神像。傳統思想與西方宗教相遇,並未產生衝突。1861年穆神父(Giuseppe Burghignoli)獲村民捐贈一間儲存瓷器的磚屋作為聖堂,取名「聖伯多祿小堂」,附有神父宿舍。另外他還將房間闢作課室,吸引村內村外兒童到來讀書。
英國人租借新界後,在鄉村推動教育,新式學校紛紛湧現,鄉村的小聖堂亦逐漸由城鎮的大教堂取代。與此同時,碗窰的陶瓷業面對內地的競爭而日趨式微,終在1932年停產。不少居民往外工作,聖伯多祿小堂因無人打理而破落倒塌。我曾在村長的指引下,在馬氏宗祠旁邊找到一面磚牆遺跡,乃舊聖堂所在位置。
汀角的傳教基地
大埔汀角村民看見碗窰辦學成功,便邀請傳教士到來,並將一排房屋捐出。1864年,和倫泰神父(Simeon Volonteri)在梁子馨神父和穆神父的協助下,在汀角建立聖安德肋小堂和學校。聖堂和學校的規模都較碗窰大,而汀角村又位於海邊,交通方便,故後來取代碗窰成為天主教在新安縣的傳教中心。
其後和倫泰神父接手碗窰和汀角的工作,他與梁子馨神父曾於新安縣全境進行實地勘查,1866年出版了一張詳細的《新安縣全圖》,標示大量中英對照的村名。其後他被派往河南工作,1874年晉升主教,稱為「安西滿主教」。
同是1874年,香港宗座監牧區晉升為代牧區,傳教範圍擴展至歸善縣和海豐縣。高神父獲委任為香港首位宗座代牧,在梵蒂崗獲祝聖為主教,人稱「高主教」。此時天主教在大陸地區的傳教中心已由汀角轉移至西貢墟,投放在大埔的資源相對減少,神父在時間許可下才到汀角和碗窰舉行彌撤。
逐漸融入社區
本地人鄉村的傳統信仰根深蒂固,而且經濟較為富裕,部分自辦書塾,因此傳教士難以在他們的地方立足,直至20世紀上半葉,情況才逐漸改變。
光緒十八年(1892年),泰亨的文湛泉聯合其他非鄧氏鄉村組成「大埔七約」,在大埔墟對岸另設太和市。他們集資在墟市內建立文武二帝廟,光緒廿二年(1896年)又興建廣福橋橫跨林村河,方便村民往來太和市和大埔墟。富善街的文武二帝廟內有一塊「建造廣福橋芳名開列碑」,捐款者名字中竟有「天主堂」,所捐款項為二圓,在當時算是不少的數目。由此可見傳教士也為社會服務出一分力,以融入大埔村民生活。
1899年英國接管新界後,以大埔為行政中心,人口日漸增加。但大埔有影響力的鄉紳父老,包括大埔頭的鄧氏、泰亨的文氏及大埔墟的商人仍對西方宗教甚為抗拒。神父曾向理民府申請在太和市的官地興建聖堂,但遭拒絕,原因是避免引起鄉紳不滿。
丁味略神父(Emilio Teruzzi)自1915年起擔住大埔區的主任司鐸,他在遠離太和市的錦山覓得土地興建一座平實的聖堂,名為「聖安德肋小堂」,1926年祝聖。但因位置偏僻,到來聽道的人不多。
1937年一場風災,將錦山的聖安德肋小堂催毀。教會在大埔公路的「鴨毛寮」租用兩幢三層高的樓宇(今廣福道135至137號)作為臨時聖堂、學校和神父宿舍。1949年賴法禹神父(Ambrose Poletti)接手大埔區,其時服務範圍包括沙田和粉嶺。1952年他獲大埔善長朱定昌兒子朱仁傑捐出聯和墟旁一塊農地(今和泰街)建堂,名為「粉嶺聖若瑟堂」。
其後朱定昌家族又以低價將大埔運頭街的別墅售予教區,拆卸後興建大埔聖母無玷之心堂,1961年落成,翌年在教堂二樓開辦聖母聖心小學。旁邊的物業原本亦是朱定昌家族所有,1976年捐予樂善堂,1983年興建了安老院舍。
大埔聖母無玷之心堂於1979年由傳教區升格為堂區,堂內擺放了三個銅鐘,分別來自西貢半島大浪村的聖母無原罪小堂(由炮彈殼造成)、深涌的三王來朝小堂,及錦山的聖安德肋小堂,象徵延續傳教士的使命,同時展示天主教在新界東的傳教歷史。
要追溯天主教在大埔的傳教史,由1861年碗窰建堂算起,那是大埔區第一間聖堂,亦是天主教在新界東最早的根,距今已有156年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