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1日,不同政治取態的香港人肯定對這個日子都有不同的感受!有人會為慶祝香港回歸中國20年的盛典,組織不同形式的活動去歌頌或表揚祖國近年的發展成就;有人借機對香港回歸後政府的管治方向或就一國兩制施政方針表達不滿及訴求!無論怎樣,對教育界而言,香港回歸中國20年後的教育現況,確是有得也有失,值得檢討、反思。
推行教改措施 有得有失
由9年免費教育擴展至12年,甚至再推行至包括免費幼稚園教育共15年的措施是「得」,推行新學制與國際學制接軌、増加大學學位、減少公開考試數量(包括廢除小學升中考試、取消中三評核試及合併會考與高考為中學文憑試等)、為中學文憑試取得國際認可資格等是「得」!另簡政放權、增加學校資源與製造學校自主空間及賦權學校推行校本管理等也是「得」,是德政!不過強推教改、大幅度改動課程結構、以非專業(外行)領導專業(內行)、傾斜資源給一個機構獨大但同時剝削其他院校機會去推行職業教育、以不符合教育公平原則看待官、津、私及直資學校和忽視收錄大比例學習能力差異的學校而不額外提供支援、融合教育政策推行不到位及缺乏資源配套、教育施政手法官僚及習慣傾聽或獨斷獨行地制定政策(例如2012年強推國民教育科、2009年的中學課改以中英數通識成四核心科目致令傳統科目式微包括文理專才欠奉)等便是「失」,弊多於利!
最近,參與了一個教育界與中聯辦主任召開的教育研討分享會,出席者全是各大辦學團體或教育團體的負責人或領導人,代表了大、中、小、幼四個不同界別,各人在會上分享了他們個人或所屬單位對香港回歸中國20年在教育的所見所聞或檢討意見。筆者再按個人經驗和在教育現場觀察,總結為8項問題和10個啟示建議。
八個值得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問題
一、國教風波所衍生的問題
二、校園日趨政治化與個別傳媒偏頗報導對教育的干預
三、教育局由非教育專業人士掌舵的後遺症
四、中港深層次矛盾問題影響學校教育的推行
五、融合教育的實施成效受到質疑
六、考試決定命運的迷思
七、公帑應用與教育公平的問題
八、大學學位泛濫導致大學生出現「小學雞」現象
國教事件引以為鑑
有許多教育團體的代表都表示過去20年最令教育界矚目的大事,要數國民教育政策推行的失效!該事件反映了政府並不熟識教育現場運作的遊戲規則,也沒有洞悉判斷錯誤可能導致政治危機的問題!一方面相信其問責局長的人力資源顧問背景,以為憑其專業知識、經驗和人脈背景便能化危為機,這是錯誤的第一著;另一方面政府,特別是執行政策的教育局又不作全面及到位的政策諮詢,委託相熟的教育組織設計教材,便以為萬無一失,這是另一個很關鍵的失誤,因為有關教材在其後的爭議當中更成為被攻擊的主要依據!其三,負責的官員亦習慣傾聽或選擇地聆聽合用的意見,例如當時政府只聽從某等建制派和某些凡事Say Yes的支持政府組織代表意見,便以為以獨立成科模式推行國民教育,坊間一定會接受的假設,乃是政府施政的另一重大錯誤。
官僚作風不合事宜
加上,政府一向以皇者姿態管治特區及習慣以官僚作風辦事,因此當有反對者聲音,包括一些教育團體、學科組織、校長團體和大部分前線教師等,提出修訂建議或建議某些改良推行方案等,政府也置若罔聞,仍然一意孤行地強推國民教育科,並要求學校採用質素欠佳及內容偏頗的指定教材,來年度全面執行!消息傳出,結果除引起教育界強烈不滿外,更導致學生激進組織的誕生,有人更質疑政府推行國民教育的動機,乃「洗腦」教育行為。更有甚者,有許多青少年人在政黨、教團、傳媒和某激進家長組織的加入與推波助瀾下,用不同形式反對「國教」,包括圍堵高調支持推行「國教」的學校,發起校友、家長等對支持者作網上攻擊,其後更派出代表佔領政府總部公民廣場及絕食抗議,利用傳媒廣泛報導,某教師組織亦發起罷課罷教、學生罷學行動…風波一發不可收拾!
教育政治化 校園生態受損
也因為這次風波,造成學校如驚弓之鳥,不敢貿然在校推行國民教育,甚至連唱國歌、升國旗、與內地學校結盟或組織內地交流團等,也像偷偷摸摸地進行,人人感到不安;有些學校更不願或暫停執行國民教育,恐怕被扣帽子,擔心被個別學生、家長、校友甚至一些社會人士聲討,引來傳媒或政黨人士圍堵攻擊!導致寧靜的校園環境受到政治陰霾掩蓋,嚴重影響學校正常運作及教育生態,並非學子之福!
整件事件由政策諮詢到執行,都存在問題,可惜施政者並沒有從事件中汲取教訓!反之,政府在其後的其他敏感性政策出台,都處理得不夠技巧,警覺性也不高!更因為這種反對勢力在校不斷擴張,成為一種反政府行為;到「佔中」發起人因831事件號召全民上街及某教育團體公開呼籲學生以罷課形式去嚮應「佔領行動」時,更造成校內氣氛緊張,令到校方可能與個別教師意見相左,教師與教師和學生與學生之間更分成支持和反對派,甚至家長、校友與學校也產生衝突!最後,原有已建立的關愛和諧校園亦因政治介入而被破壞得體無完膚了!
學生無辜被標籤
此外,回歸20年亦因政府推行融合教育的不力、措施不到位與在應用橫向「教育公平」的原則辦事時,導致收錄較多特殊學習需要學生或薄弱學習能力學生較集中的學校,從政府所取得的資源是不足以解決所有學校內存在的學習差異問題,加上大部分學校中人和家長皆牢固信奉「考試決定命運的迷思」,結果造成更多的失敗生、輟學生、「跳船」個案甚或最後成為「失青」、「隱青」或「廢青」,無助改善整體社會公民質素及提升全民教育水平。
大學學位平庸化
另外,近年大量增加資助及自資大學學位數量亦引致大學生平庸化,語文水平下降之外,競爭力成疑!部分大學生的質素甚至差勁至被社會人士批評為「港孩」或「小學雞」,無目標、好依賴,並事事需人提醒,像受保護動物,長期享受安樂窩心態,沒有獨立解難能力,心靈容易受創傷等!站在慶祝回歸20年的一刻,我們不宜只談教育有甚麼豐功偉蹟,便享受成就所帶來的滿足,我們要反思的是,我們應怎樣認真檢視過去的教育事務,查找不足之餘,更要思慮如何改善的方案。基於本文篇幅有限,現階段不擬細談,但以下卻有10點問題可供參考:
十個啟示與教育相關問題的再思
要改善教育現況,我們必須認真探究回歸20年後的教育問題,並深切反思未來教育路向應該何去何從和如何制訂回應方案等。問題包括:
一、教育為的是甚麼?要建造香港的教育夢想,最終應由誰人負責?隨後應如何釐定相關政策?
二、如何利用香港中西文化匯聚特色的優勢,將有關特點納入教育政策裡?
三、如何針對今天的不足,增強今後政府,特別是教育局與教育前線的有效溝通?有關機制如何制定?如何發揮?
四、如何利用今天的緊密中港關係,加強兩地教育合作達至多贏局面,有利兩地各層面的交流學習?
五、如何增強現有的校長領導與教師專業培訓,以配合教育政策的有效推行和怎樣發揮整體合作的果效?
六、如何更有效發揮辦學團體、教育團體、校長會、教師組織與家長團體的積極角色,最終能更好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七、重新檢視國民教育政策,如何看待我們下一代對國民身份認同問題和怎樣利用中國歷史科的教學去配合國民教育的推行?
八、如何善用今天國家重點推動一帶一路的機遇去培育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可參與其中及分享成果,並為他們創造多元發展機會?
九、怎樣培植更多具遠象及有教育心志的年青老師去擔當教育領導,以執行更多有益香港及國家發展的教育政策?
十、怎樣善用現有中聯辦在港角色和與中央政府這個溝通橋樑,使香港教育界可與國內教育企業與相關人員,建立長久合作關係去增加香港學界在世界的競爭力和未來優勢?
誠希上述問題能在教育界中帶出有建設性的討論,讓香港的未來教育可繼續昂首邁進下一個10年、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