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遊

我們應靜心地在旁觀察及欣賞孩子這些能力的內化過程,確保孩子在學習的生涯路上一帆風順!

「大自然能開啟人類的智慧!」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不難明白,但究竟內裏含意是甚麼?讓我們來探討其中的「沙」對孩子的背後教育意義。(沙跟土是同義)。

大自然給人類的禮物實在多不勝數,其中以「沙」最是給我們的恩賜。當孩子置身於沙灘或沙池當中,他會享受到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感受,他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平靜及祥和。「沙」是最單純而又最真,像極孩子的本性——善。孩子不自覺地會跟大自然融和在一起,沒有經過被人工修飾的,最原始狀態的「沙」是孩子的最好玩物。這根本性的東西對孩子肯定沒有副作用,而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當孩子置身於沙灘或沙池當中,他會享受到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感受,他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平靜及祥和。(作者提供)
當孩子置身於沙灘或沙池當中,他會享受到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感受,他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平靜及祥和。(作者提供)

 

沙地課堂 發掘生活智慧

孩子究竟怎樣跟「沙」作互動?這是不用「教」的學習活動,單憑自我修行(操作練習)即可成功。人類本能知道大自然最豐富的資源都是埋在地下,以找食物的耕種;以找水源的掘河,打井;以找能源的攢油及開礦;以致於找尋歷史亦是靠發掘。能懂與「沙」一起活動的孩子,其生命力是强的。好奇心的發掘,興奮的發現,專注的探索,目標的追尋;全是生活的應有智慧。

孩子跟「沙」互動時他們的小手能感受「沙」的流動性及可塑性。乾沙的輕及散;濕沙的重及黏,這是相對的聚與散的感受。觸覺上的輕柔刺手感覺,而不是粗野的磨擦。這種中庸的刺激觸發孩子的醒覺,及提高其主動性的機制。而孩子的小手掌有着高度的敏感性,當然拜託掌心無毛及眾多的神經末梢所賜!

孩子跟「沙」互動時他們的小手能感受「沙」的流動性及可塑性。(作者提供)
孩子跟「沙」互動時他們的小手能感受「沙」的流動性及可塑性。(作者提供)

「沙」亦可以幫助孩子的動作發展。這不單是手部的發展,若孩子置身於沙池(sand box)而不是只鍛鍊手部的沙桌(sand table)尤是,而置身於沙灘更是好!孩子坐在沙上,躺在沙上,跑在沙上,跳在沙上,用整個人來感受「沙」給予的平衡力,是整個身體在軟沙上的平衡力,涉及多組肌肉的協調來達至此舉,孩子若能直接用腳掌接觸沙面,會更有利孩子去感受自控及「掌」握能力的喜悅。而「沙」更可令孩子產生多種不同的手部技能──挖、掘、鏟、堆、捽、壓、打、推、抓等手指,手腕、手臂的動作協調智能。這人類手部自主的基本能力訓練可令孩子產生適宜的動作速度,而不會令孩子過度活躍,因人類跟大自然互動所產生的動作都是正常及穩妥的動作,不會因過度刺激而有不良反應。如孩子搬運沙堆時,運用工具與否都能產生非言語能做到的意志力、毅力、空間感、能力、協調能力、具體思考力、專注力、獨立處事能力、程序安排的秩序能力,進而發展成自信心。在與沙遊玩當中,是沒有對與錯的狀況出現(當然不可用來傷害他人),形態塑造可自由決定,自由地作實驗嘗試,在沒有成人干預的情況下便是鼓勵其繼續此探索行為的表現,常於這種安逸及調和的感覺狀態下發展的情緒會是祥和而穩定的。

作為成人,我們應靜心地在旁觀察及欣賞孩子這些能力的內化過程,確保孩子在學習的生涯路上一帆風順!

劉詠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