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佔用了大量港外土地

按這個數字去推論,香港人所需的土地,一百個香港這樣大的面積也供應不了。

早前,本欄有篇文章挑戰「郊野公園神聖不可侵犯」的觀點,引起了一些社會人士的關注與批評。我想在這裡再解釋一下。

我其實亦極之希望香港可以有更大面積的郊野公園,我只是認為,在重新規劃香港的土地用途時,必須全面考慮,設定太多的禁區,反會妨礙土地的有效運用,後果可能會不利於環保。

香港人必須明白,香港雖撥了40%的面積作郊野公園,但相對全體香港人的「生態足印」來說,其實還是微不足道。香港人若是願意在生活上節制一些,其在環保的成效會遠好過硬守着郊野邊界。一點也不許改作住宅用途。因為人類花在住屋上的土地面積,遠比花在生活上的其他需要為小。只不過香港人的很多生活上的需要都是由其他地方提供,香港人一時沒有意識得到罷了。

應計算生態足印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表的《香港生態足印報告》,2016年香港的人均「生態足印」為6至7地球公頃。相對香港人均居住的樓面面積不足200平方呎計,真是微不足道。200平方呎只是0.00186公頃,相對6至7公頃的生態足印,只是萬分之三左右。因此,我們只要在生活上節制一些,就可以在其他為香港供應所需的地區,節省出大量土地,供當地作郊野公園。這樣,新增的郊野公園雖然不在香港,但於環保仍是大有幫助的。說到底,環保的目的是要保護地球,單是保住香港的郊野公園,最後一樣保不住香港。

有些讀者可能不理解,為何香港的人均「生態足印」會有6.7公頃那麼大?其實所謂「生態足印」,是指生物要維持生命所需要的土地面積。植物在食物鏈的底部,所需要的土地面積最小。其上的草食動物,就需要一大片草地,才能持續供草食動物生存及繁殖。而在食物鏈更高一級的食肉動物,則需要一大群的食草動物才能維持其生存。一個地方必須有足夠的草地供食草動物繁衍,而他們的繁衍速度還要追得上食肉動物的胃納,這樣的生態才能支撐食肉動物的生存所需。所以食肉動物的地盤意識很高,牠們會不斷巡視領地,留下足印與體味,以宣示主權。「生態足印」一詞就是這樣來的。

人類雖懂得精耕細作,又懂得大規模圈養家畜,但人的需要可不只是食飽這麼簡單。有些人咀刁,不但要食牛肉,還要食牛身體某一位置的肉。有些人還要吃白松露、吃魚子醬,那他們的生態足印就會更大。

人除了食之外,還要穿衣服;其原材料有來自動物的,也有來自植物的,在在都需要土地。除了農牧產品外,人還需要很多工業產品。以產值計,香港進口的工業產品遠比農產品高。我們的手機、電視、冷氣機、傢俬、汽車等,都得在別的地方生產,利用別人的土地、原材料、能源與勞動力。再者,香港人還需要有文娛生活,要看書、上電影院、做運動、或聽音樂等。最後,人還需要土地處理自己的垃圾與工業廢料。香港碳排放就不是香港的郊野公園所能完全吸收的。於是令到香港的人均「生態足印」高至6至7地球公頃。

按這個數字去推論,香港人所需的土地,一百個香港這樣大的面積也供應不了。我們吃了別人土地長出來的糧,污染了別人的河山。我們今天的生活,大部分是建立在別人的犧牲上。別人或許會問,為何香港仍可以有這麼高比例的郊野公園?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施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