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跨學科學習 開拓新思維領域

現時香港教育制度中,最大的問題是學用錯配。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六十周年校慶,傳理學院舉辦信興傑出學人講座,邀得浸大本年度榮譽文學博士領受人、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院長瓦萊麗‧史密斯(Valerie Smith)教授主講:Liberal Arts Education: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斯沃斯莫爾學院乃美國一所享譽盛名的博雅大學,史密斯教授是美國非裔文學與文化研究的權威,迄今共編或寫有九本有關這方面的學術著作,並發表無數有關美國非裔文學文化、電影和攝影作品的學術論文。她出生於曼哈頓,成長於布魯克林,是家裏三個孩子中的長女,父母皆為退休教育工作者。雙親的教學經驗,身為美籍非裔人士由南至北的遷徙經歷,是史密斯校長人文學科教研工作的靈感來源和基石,如有關身分認同、遷徙和文化記憶等。曼哈頓市豐盛的文化資源培養了她對文藝、戲劇的熱愛和對多元文化的認同。無論是小型的私立大學或大型的研究型大學,史密斯校長都曾任職,成就斐然。

史密斯教授是斯沃斯莫爾學院第15任校長,是美國非裔文學與文化研究的權威,於講座上與參加者分享博雅教育的目標及挑戰。(香港浸會大學)
史密斯教授是斯沃斯莫爾學院第15任校長,是美國非裔文學與文化研究的權威,於講座上與參加者分享博雅教育的目標及挑戰。(香港浸會大學)

史密斯教授於講座上與參加者分享博雅教育的目標及挑戰。她指出,博雅教育教導學生批判性思考、遇上疑難時懂得解決、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並且與他人分工合作。另外,博雅院校亦要教育學生面對不可知的處境,比如生命中突如其來的失落、發展和機遇等,所以博雅院校會在學生決定專業前,給予廣博的跨學科學習機會,並會鼓勵學生跳出安逸,學習並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她認為,這樣才有助開拓學生的知識和思維的領域,亦為他們日後就業做好準備。

史密斯教授表示,博雅院校要確保學生能善用課堂以外的機遇,成為一個有貢獻、有承擔的公民;這些周邊課程有利發展同學們的品格、智慧和道德,價值絕不亞於課堂。她亦強調,要評價博雅教育,需要着眼於學生經過這些多元訓練後,他們如何拓寬其思想、視野與國際經驗,並激發創意和提升適應能力。

講座後的專家小組討論環節,史密斯教授、新加坡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院長Pericles Lewis教授、香港大學政策、行政及社會科學教育部榮休教授程介明教授和浸大校長錢大康教授一同參與小組討論,並由副校長(教與學)周偉立博士擔任主持。

小組討論環節探討博雅教育的重要課題。(左起)周偉立博士、Pericles Lewis教授、史密斯教授、程介明教授和錢大康教授(香港浸會大學)
小組討論環節探討博雅教育的重要課題。(左起)周偉立博士、Pericles Lewis教授、史密斯教授、程介明教授和錢大康教授(香港浸會大學)

 

討論中談及的重要課題,程介明教授提到儒家社會(中國、日本、韓國)中的傳統教育本來就強調「以人為本」,著重培育「人」的素養(quality),宗旨是培養良好品德。隨着時代轉變,生產模式改變,今天的教育過於倚賴商業,教導學生「如何在商業社會生存」的能力。

學用錯配 教育為經濟服務

這牽涉到一個更深入的問題,現在全世界的教育政策,基本上受經濟話語的支配;從國家來說是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從個人來說為了就業能力。經濟話語對教育的影響深入骨髓,特別受到西方的影響,在工業革命以後,出現「人力資本」為本體的教育經濟學。教育成為了一個投資項目,於是很快形成一種全球趨勢,各國政府爭相增加教育投資,因為這樣才會有全社會的回報——生產力的提高、GDP的增長。市場經濟下的教育,把human being(人)變成human resources(人力資源),社會上普遍認為人力資本雄厚,經濟便發展得快,教育的回報因而就高。

這符合當時正值工業社會發展頂峰,必須把人類分類、分等,輸送到生產線的金字塔結構裏面,才能保障大規模生產(mass production)分工明細、層次分明、組織嚴密、流程縝密等等的特點。在工業生產的角度看,人類不外是社會生產需要的「勞動力」;從今天的角度看,教育變成一個切割和分化人類的機器。

不過,社會變了,教育制度必須反思。程介明教授指出現時香港教育制度中,最大的問題是「學用錯配」(mismatch),例如法律系「我明白在19世紀,讀法律相關的學科是一件很好的事。可惜現時法律系的學生,大概有一半人自願選讀法律,另外一半則是為了就業前途。」更明顯的例子是修讀工程系學生,程介明教授指出,現時大概只有30%工程系畢業生,從事學科相關的職業。

「學生大學選科時,只是想找易讀或畢業後容易找工作,或因為某行業的人力需求,而一窩蜂去讀,結果畢業後行業的人才需求已經飽和。」他指出曾經參觀日本的學校,當時問工程系的學生:「你們想成為一位工程師嗎?」大概有79%的學生回答「想!」他那時反思香港教育系統到底發生什麼事呢?他認為自主地學習是學習的主要動機,「以人為本」培育學生素養,讓他們先認清個人志趣與社會理想,再發揮個人潛能,才是社會發展長遠的視野。

教育反思 中國高中教育巨變

最近程介明教授在內地的一些論壇談到教育的目的,「人才」與「人力資源」的提法,已經逐漸給「以人為本」所替代。去年9月發表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教育目標提倡「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以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將帶頭實行高中課程改革,其他各省也會在以後幾年陸續實施改革。這次的課程改革,連帶着大學入學的改革,將是中國教育的一個大突破。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