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父母,總為子女選校而煩惱。
小 BB 早在媽媽肚裏面,整個家族已經議論紛紛怎樣選擇教育之路。簡單可以說是,如果付得起學費,或者像公務員或海外僱員般有教育津貼的,便要想想:讀本地學校,還是選直資或國際學校。
為什麼要早早決定?因為三歲入幼兒園已要分類。一些中產家庭,都渴望入傳統名校,便要選四歲已要密集式默書的幼稚園。像我當年便是錯配。
我身邊的圈子,父母對於過早偏重考試的主流學制普遍都反感,有些父母也因為自己曾留學,對外國學制有偏好。選擇傳統名校這條路的父母多少是虛榮心理。也有些父母覺得對自己的母校有種情意結,想兒女繼承傳統。在我而言很大部分原因是宗教關係。我自己是教友,也想孩子在教會學校長大,每次看到在校園當中的聖母像便覺得有種親切。
我當時因為是舊生關係,百分百夠分數入這間「名校」。於是隨便選了那間在我家附近教堂附屬的、不屬於「填鴨式」的幼稚園。去小學交表時見到名校小學校長,她問我孩子是哪間幼稚園時,我輕描淡寫說:「噢,我望彌撤那間天主堂有間幼稚園,好 sweet 㗎!」我還未說完,她臉一黑,原來有「指定」幼稚園連接這間名校小學,因為那些指定幼稚園高班已經默書,基本上小一要默的中英文,在幼稚園已經「搞掂」,大可「平穩過渡」小一。
我這人,最怕一群媽媽聚起來「交換情報」,可能是生怕自己明顯地「做得不夠」,要像她們那樣到處找門路。我是沒功夫,也沒興趣,於是近乎白癡地沒依「指定路線走」,後來才後悔。
入了小一 苦了母女
孩子入了小一,才知道是什麼一回事,人家從「指定幼稚園」上來,英文默書已經是熟練能手,什麼「good morning」、「good evening」、「good afternoon」全部都會默。可憐我孩子在幼稚園只會寫 abcd。中文功課也算有生字寫寫,但從未默過書。入了小一,第一次默書便默古詩,什麼「白玉盤」,那個「盤」字可真要了媽媽的命。背默還好些,在家可以準備。讀默,真是叫救命。孩子遇上一個字不懂,停下來想想,於是後面三句全部跟不上,不零雞蛋才奇!一默默兩課,人家只用溫習新的生字,我孩子連「的」「嗎」也不會,人家每天默一次,我的孩子每天只可以默一句,然後便睡在地上,或躲在枱底扮死屍……
人家教我在家逼她不停抄中英文生字。我出外了,吩咐菲傭監察她寫生字,回來看見,嚇一跳,第一二行還像點樣子,跟着便是像畢加索名畫,把寫字的線拖長了去到紙張的最下邊。氣得要命,試過打她,結果母女糾纏了三四個小時才平復情緒,算算時間效率,還是划不來。起初人家說要嚴一點,我關掉門處理她,每罵一句,打一次手掌,菲傭拚了命在外邊拍門叫孩子的名字。一次孩子被我困在洗手間內,後來開門一看,她睡在地上,旁邊一泡尿……
我問我做兒科醫生的哥哥,她有沒有病。哥哥老早便移民加拿大,只望着我,搖搖頭,沒答我。來港渡假時,在我家小住的嫂嫂,晚上偷偷和孩子溫默書。我了入房,聽聽,半句平日出現的哭聲、埋怨聲也沒有。當時便明白為什麼要「易子而教」,那天起便下決心要找個補習老師。那時候她四年級!
名校血淚史系列(一)
(封面圖片:Flickr/CC2/Pink Sherbet Phot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