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樂:勿用舊框架 看零售餐飲業轉型

花無百日好,是否從此香港就必須撐住每年5000、6000萬入境旅客人次,才可以繼續下去呢?不需要思考因應環境的轉變而調整?沒有需要全盤重新思考本港服務業如何找到生存與發展空間?

國慶長假期間,訪港旅客在數量上有明顯增長,卻無法保證消費額亦按比例地有顯著增加。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日前在《明報》撰文,認為本地新聞媒體的相關評論每年都重複,觀點、看法大致相同,對現象總是未有深一層的了解。

呂大樂表示,面對旅遊消費未盡人意的情况,相關的討論和分析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本地零售飲食業正在轉型,港人泛起北上消費熱潮、內地旅客消費模式轉變等等。「表面上好像大家對形勢已經掌握,而且也已經有一套解釋,唯細讀之下其實是不求甚解」,只是安慰自己。

周邊城市漸形成一批新遊客

他表示,天天點算有多少內地遊客入境,他們是否過夜和花費多少錢,是仍然以舊有框框來思考香港與周邊城市的相處方式。市民起碼會追問,現時選擇來港遠足、露營的是否和以前在港「爆買」的是同一批遊客,如是,那代表他們的旅遊模式改變了;如不是,則是豪客改變了旅遊目的地、消費熱點,他們不再以香港為首選或次選地方。

同時,不能避免地,我們的周邊城市逐漸形成了一批新遊客,現在往來香港日趨便利,不少內地人已將香港納入「後花園」活動範圍,以休閒度假為主,港人北上消閒度假,是同樣的行為邏輯。他表示,這是兩地形成生活圈的現象,必定是雙向互動流通。

呂大樂認為港人北上消費、內地遊客旅遊模式轉變的說法,停留在舊有框框裏打轉。(灼見名家圖片)
呂大樂認為港人北上消費、內地遊客旅遊模式轉變的說法,停留在舊有框框裏打轉。(灼見名家圖片)

本地人消費模式轉變

在思考本地零售飲食業不景氣時,呂大樂認為港人北上消費、內地遊客旅遊模式轉變的說法,也是停留在舊有框框裏打轉。他表示,有數據顯示,今年初至8月底,港人到日本旅遊達180萬人次,還未點算港人到其他喜愛的旅遊目的地的數字。「將整體數據加起來,才會知道究竟流失了多少消費力」,「我們不斷重複談港人北上消費,唯當中有多少百分比是每周、每兩周北上一次呢?有幾多百分比是舉家或者相約幾個朋友一起北上?大家都知道是轉變了,但改變成什麼樣子呢?」

另一方面,他認為我們要思考疫後港人的消費模式有沒有改變。例如香港人的高消費活動(無論是飲食還是購物)是在哪處發生的呢?他們未必有減少消費,但是在香港消費嗎?「究竟香港人怎樣考慮以至做最終決定?其實我們所知有限,而最為有趣的是,(至少在官方方面)似乎也不見得很想知道」。

呂大樂認為,2008至2009年前後所爆發的入境旅遊熱潮,令香港的胃口大大膨脹,從事入境旅遊相關行業的勞動人口增加了不少,零售業銷貨額大幅度增加了,而服務業的組成也起了明顯變化。「不過,花無百日好,是否從此香港就必須撐住每年5000、6000萬入境旅客人次,才可以繼續下去呢?不需要思考因應環境的轉變而調整?沒有需要全盤重新思考本港服務業如何找到生存與發展空間?」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