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香港經濟放緩、財赤急升,特首今年的施政報告一如預期,主軸是發展香港經濟,以較大篇幅討論如何鞏固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創科中心地位,以及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等。針對個別行業的措施固然重要,但作為這些措施的基礎,也就是香港一直引以為傲的誠信制度,在今年施政報告中,看來卻未有就若干已出現的問題給予應有重視。誠信品牌是香港一個對比鄰近地方的優勢,需要保護與提升。
誠信是可帶來競爭優勢的無形資產
首先最值得關注的是,早前本地大學收生時出現「假學歷」事件。公平、透明、廉潔的大學取錄制度,對營造和建設社會誠信及價值觀的重要,毋庸贅言。來自低下階層家庭的莘莘學子,苦讀十年,在精神方面支撐他們的信念是,只要努力,公平的社會制度能讓他們最終出人頭地。因此,沒有什麼比疏於打擊用假學歷入學,對社會造成更嚴重傷害。
教育局長蔡若蓮早前表示「資助大學收生機制秉持擇優而取及公平公正的原則」,設嚴謹的個人利益申報機制,並受《防止賄賂條例》規管;此外,大學會繼續提供培訓,包括邀請廉署「參與檢視收生程序或提供意見」。
但即便如此,從近半年來陸續揭發的事件顯示,問題不僅未見杜絕,採取的措施看來亦未具足夠針對性。涉事聲稱「保證取錄」或「內部推薦」的中介性質如何?如何運作?是否已知會內地執法機構尋求協助調查?還有,特區政府責無旁貸的是,目前對申請入學學生資歷的核實,主要是交由個別大學負責。面對人手和經費問題,及隨着外地學生數目和來源地增加,由政府以統籌方式執行,是否更符成本效益?
另一涉及誠信制度的,是如何重拾對香港會計服務的信心,這亦關乎香港金融中心發展的基礎,對此,施政報告本應給予重視。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羅兵咸永道(內地稱普華永道)由於涉及恒大集團財務造假案,上月遭中國財政部、中證監罰款4.41億人民幣及停業半年。同時,隨着內地對恒大地產審計工作調查結束,本港會計及財務匯報局亦於9月發表聲明,表示該局就恒大審計同步進行的獨立調查「繼續有序進行」;並承認該「個別事件」性質嚴重,但表示「香港會計專業仍然具有公信力」。
問題是會財局的措施是否充分和足夠?簡單而言,出現失當行為的內地上市地產公司,看來不只恒大一家;由本港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內地上市地產公司,也不只恒大一家。那麼會財局基於什麼依據斷言恒大是個別事件?及稱事件中的「潛在監管影響」只限於對恒大的審計?
理論點而言:誠信或誠信制度是一種為經濟帶來競爭價值和優勢的「無形資產」,也是政府治理的基石。香港近年一些社會環節出現誠信褪減、變質現象,不啻已為香港亮起了警號?
正視政府財赤問題
財赤表面看來是屬於經濟和財政問題,這或許沒錯;但要解決財赤問題,所需的更是政治方面的眼光、信念和決心。畢竟,「財政」一詞是由「財務」與「政治」組成。
細閱今年施政報告時,揮之不去的疑問是以香港當前經濟狀况,特首的宏大構想是否現實和合乎效益?事實上,政府財赤已到了特首不能忽視的處境。本年度首4個月財赤達1354億元,是3年來同期的新高,財政儲備跌破6000億元,倒退至14年前水平,要以發債補充。不少法定機構的財政狀况亦急速惡化,例如市建局、房委會等自負盈虧的法定機構,現時均出現財政問題。
正當各界關注政府財赤,亦應正視另一組數據:2012、2017和2022年,政府在「公共行政、社會及個人服務」的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例(即公營部門佔整體經濟的體積)持續上升,分別為16.8%、18.2%、21.3%。而估計自去年至今,這股港版的「國進民退」熱潮沒有絲毫退減。
必須強調:西方國家的政府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先後發展和引進的「新公共行政管理」,目標是通過多項改革舉措應對日益嚴峻的財赤,令政府得以將具素質的資源,引向達成「更理想社會」的目標。新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論當中,除了今屆特區政府積極推展的績效管理,還有「財政預算績效管理」、「零基預算(zero-based budgeting)」及按收益回報為大型項目排序等。
此外,內地編製「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的工作已取得可觀進展。若港版「特區資產負債表」得以實現,兩者分別加以利用的話,能進一步將審慎管理資源以期實現各社會目標的可持續能力,置於更堅實基礎上,這包括對特區和法定機構的(或隱性)負債,以及可供改裝的閒置或低回報資產的運用。因此引進上述措施,兼具改革性及現實的意義。
創科發展 應以產業帶領
創科產業擺在面前的,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半導體與智能設備、先進材料和新能源等,不一而足;當中如要再細分的話更是無數。但到底特區政府又按什麼準則和分析框架,支持或取捨這些項目?深圳的經驗是以華為、小米、大疆、華大基因、比亞迪等龍頭企業及其產業鏈為規劃主軸。因此,施政報告提到將制訂「香港新型工業中長期發展方案」及推動成立「香港新型工業發展聯盟」,也可考慮參考深圳在此方面的經驗。
最後,閱畢施政報告,筆者另一深刻印象是在改善社會福利方面的新措施未見顯著。例如對弱勢社群和長者提供牙科服務,其提到的只是將加強社區牙科支援計劃,「為弱勢社群包括有經濟困難長者提供牙科服務,接替關愛基金牙科資助項目」。本港公共牙科服務本身極待改善,這是否意味着普通港人和退休合約公務員今後只能日益使用珠三角區牙科服務?那麼退休後的養老生活和照顧又如何呢?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