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關羽

陳壽《三國志》中與關羽相關的核心要素有二:一是極其忠誠,比如他對劉備忠心耿耿;二是非常守信,比如他透過斬殺顏良來表達對曹操寬宏大量的感激之情。

編按:三國名將如何成為眾人崇拜的信仰對象?國際知名漢學家田海(Barend J. ter Haar)潛心研究,追尋關公信仰的形成歷史、集體記憶和宗教想像,從全新視角,理解關公傳奇的興起與千年流變。本社獲聯經出版社授權節錄分享內容,以饗讀者。

當我們審視那些與作為歷史人物關羽相關的極其有限的歷史證據時,很快就會發現,透過對現有證據進行更為嚴格的檢討而重構出的歷史,與(關羽的)宗教形象之間的差別是如此巨大。在本研究中,當重點討論作為歷史人物的關羽時,我會用他的本名,但當提到作為神靈的關羽時,我則會使用「關公」這一尊稱或者其他神聖的頭銜來稱呼。在傳統中國,甚至今天,直呼人的名字會被認為是一種冒犯,在皇家更是被視為大不敬,對神靈也是如此。這類禁忌適用於任何有等級關係的人們,諸如君臣、父子和師生。在這方面,神靈也不例外,因為祂們在很多方面都被等同於擁有很高社會地位的人。因此在當代社會,為了避免直呼其名,冒犯神靈,關公是最為普遍的稱呼之一。

《三國志》中的〈關羽傳〉具有強烈的逸事色彩,暴露出其最初的史料來源是口頭文獻的特點。(誠品)
《三國志》中的〈關羽傳〉具有強烈的逸事色彩,暴露出其最初的史料來源是口頭文獻的特點。(誠品)

《三國志》逸事色彩強

關羽生活在東漢(25–220)末年,卒於220年漢獻帝遜位、曹丕稱帝建立魏國之前。事實上,由於184年在黃河流域爆發的黃巾軍起義,以及發源於四川,後來影響及於漢中地區的天師道(五斗米道)的打擊,東漢朝廷很早就已經失去對其領土的控制。關於關羽及其一生的最重要的史料是陳壽(233–297)的《三國志》。陳壽在劉備和關羽共同建立的蜀漢朝廷中開始了官僚生涯,蜀漢降晉後,陳壽隨之進入晉朝為官。可以想見經歷朝代更迭的陳壽應該對那段歷史相當熟悉。但即便如此,在事件發生數十年之後,陳壽也不得不依託以口述傳播為基礎的資料來記錄那段歷史,因為構成敘事主體的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官僚體系之外,所以很難留下相應的文字資料,並且在持續進行的戰爭中,大部分記載可能都已經遺失了。事實上,《三國志》中的〈關羽傳〉具有強烈的逸事色彩,暴露出其最初的史料來源是口頭文獻的特點。關羽作為「歷史」人物角色的一些關鍵方面,在《三國志》中甚至沒有提及,之後裴松之(372–451)的《三國志注》才彌補了這一缺憾,這可能反映出之後口頭傳播的情形。

關羽的忠誠

根據陳壽的記載,關羽是河東郡解州(或解縣,今山西南部)人。由於一些不明原因,他「亡命」涿州。當時劉備正在召集人馬,關羽和張飛(?–221)屬於他早期的追隨者。他們二人與劉備生死相隨,榮辱與共。儘管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關係很親近,但是歷史記載中並未提及兄弟結拜之事。劉備帶領他的隊伍投奔於其他軍事集團,聯合鎮壓了184年爆發的黃巾軍起義,平叛成功後,他獲得(更可能是他為自己設置)了一個地方低階官吏的職位。此後,朝廷開始重整中央權力,並且派人前往地方接收那些本來由不同的軍事領袖所佔據的地方職位,劉備卻將前來接收者痛打一頓,直到後者求饒為止,這非常清楚地表明他根本無意承認朝廷的權力。在隨後數年間,劉備和他的隊伍支持不同的軍事集團,並最終加入曹操的陣營。曹操是當時主要的諸侯之一,並且名義上與朝廷保持着聯繫。然而,從天命觀的角度來說,劉備和他的隊伍並非漢室政權的忠實擁護者,而僅僅是中國北方諸多割據力量中的一員,希望能夠建功立業,並且經常改換門庭。總之,他們就是一支叛軍。

唐代畫家閻立本《古帝王圖》中的漢昭烈帝(劉備)畫像。(Wikimedia Commons)
唐代畫家閻立本《古帝王圖》中的漢昭烈帝(劉備)畫像。(Wikimedia Commons)

200年,曹操發動的一場戰役使得劉備逃亡到袁紹集團。與此同時,關羽卻被曹操所擒,但受到非常好的禮遇,因為曹操希望將他收於麾下。當曹操軍隊和袁紹集團相遇時,歸順於曹操的關羽英勇殺敵,將敵軍首領顏良刺於馬下,並割下首級。作為獎賞,關羽受封為漢壽亭侯。在此之前,關羽曾告訴曹操,他很感激對方的厚愛,並將在戰場上回報曹操。但是他「已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當曹操的軍隊行進至袁紹大營附近時,關羽知道了劉備的下落,決定回到劉備的身邊,當時他可能還帶着一同被抓的劉備的兩個妻子。出於對關羽這種忠誠的欽佩,曹操下令手下士兵不得阻攔關羽。關羽斬顏良、逃離曹營的故事,成為後世關羽題材作品的創作來源。同樣地,他含糊提到的效忠誓言後來也成為劉、關、張結義故事之底本。在歷史材料中存在這樣一個有趣的細節,即關羽是透過刺的方式殺死顏良,這表明當時用的是劍,而不可能是刀,後者經常出現在他的宗教和文學形象中。

關羽回來之後不久,劉備又投奔了另一位劉姓軍閥,並且在後者去世後開始建立自己的政權。關羽在此後的歲月中一直輔佐劉備,後來鎮守荊州(今湖北省南部)。當時有一位著名的將領要歸降劉備,使得關羽開始懷疑能否確保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向劉備著名的軍師諸葛亮寫信詢問此事。諸葛亮回信說(他)與「美髯公」沒有辦法相比。諸葛亮用關羽引以為傲的「美髯」來指稱他,關羽對此非常高興。作為漢朝的締造者,劉邦也因自己的鬍鬚而出名。之後「鬚髯」這個詞經常被用來形容關羽的鬍鬚(主要指長在臉頰和下巴處的鬍子)。因此,關羽的三綹長髯已經成為關公神靈肖像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而關羽寫給諸葛亮的信,則是唯一提及關羽具有書寫能力的比較可靠的歷史材料。

達到權力頂峰

219年,關羽到達權力的頂峰。他受命攻打荊州北部的樊城。因為秋雨導致漢水暴漲,曹操派出的7支軍隊組成的援軍均被洪水所淹。儘管關羽的貢獻實則很有限,但這次勝利卻成了後世此類文學故事的重要題材來源,接著他繼續攻打樊城,終因實力不濟而未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此時,曹操手下謀士建議他與當時割據長江下游的孫權聯手。關羽之前拒絕孫權之子向自己女兒的求婚,招致孫權的怨恨。除此之外,曹操的謀士策反了劉備手下的兩位將軍,這二人因在之前的戰役中沒有全力支援關羽,害怕關羽怨恨他們。最終,孫權逼退關羽,攻下荊州城。他還處決荊州城內關羽所有下屬的妻兒,極大地打擊了蜀軍士氣。在第二次進攻中,孫權擒獲關羽及其子關平。在219年末或220年初,關羽和關平父子二人最終在臨沮被殺害。據說現在沮河旁邊還有二人的墳墓。從漢朝起,這個地區被稱為當陽縣或荊門縣,屬於長江沿岸的荊州管轄。

成都武侯祠中的關羽塑像。(Wikimedia Commons)
成都武侯祠中的關羽塑像。(Wikimedia Commons)

260年,關羽被追封為「壯繆侯」。此外,大約在200年時,曹操封關羽為「漢壽亭侯」,這兩個封號經常被用來稱呼作為神靈的關羽。除了關平,關羽的另一個兒子關興在軍需供應部門任職時也英年早逝。他的第三個兒子關統亦是早夭,並且沒有子嗣,最終由關興養子繼承關羽的爵位。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引用成書於4世紀,如今已經失傳的《蜀記》中的很多材料,並增加關鍵性的評述:265年蜀國最終被征服後,一位魏國將軍由於先人敗於關羽,並為其所殺,因而「盡滅關氏家」。也就是說,不管是親生的還是收養的,關羽的後裔均被殺害,所以關羽信仰並非源於祖先崇拜,而是由和他沒有親屬關係的地方人士建構出來的。在此後的幾個世紀中,沒有關姓族人聲稱自己是關羽的後裔,直到晚明時期才有一部分群體開始將關羽作為祖先崇拜。鑑於他們的行為並未實質性地影響到整體的關公信仰,因此在我的研究中將不予考慮。

關羽性格的核心要素

綜上所述,我緊緊圍繞陳壽《三國志》向我們提供的資訊,指出這些表述與後來的關公信仰之間存在的顯著異同之處,其中也包括對他肖像的描述。但這些歷史上存在的表述和說法是否完全準確,並不是我要討論的重點,因為很難有確鑿毋疑的證據去支撐這些說法。陳壽的說法被後世諸多學者採納為信史。陳壽《三國志》中與關羽相關的核心要素有二:一是極其忠誠,比如他對劉備忠心耿耿;二是非常守信,比如他透過斬殺顏良來表達對曹操寬宏大量的感激之情。作為蜀國舊臣,陳壽並沒有明確指出劉備、關羽和張飛實質上是一個機會主義幫派。因此,對於蜀漢及其統治者的虛構化實則始於《三國志》。

新書推介:

書名:《關羽:由凡入神的歷史與想像》(Guan Yu: The Religious Afterlife of a Failed Hero
作者:田海(Barend J. ter Haar)
譯者:王健、尹薇、閆愛萍、屈嘯宇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8月

田海(Barend J. ter Haar)簡介: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現為德國漢堡大學漢學教授。曾相繼任教於萊頓大學和海德堡大學,2013至2018年任牛津大學邵逸夫中文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傳統中國的宗教文化、薩滿文化、當代中國宗教、中國文學等。代表性著作有《關羽:由凡入神的歷史與想像》、《講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巫術與替罪》、《天地會的儀式與神話:創造認同》、《中國歷史上的白蓮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