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閉幕,港隊這屆獲得兩金兩銅,是歷史新高。運動員載譽歸來,但劍后江旻憓因為之前發表的一篇大學法律碩士論文,政見不合某些人的胃口,牽起了抵制風波。其實,政治歸政治,運動歸運動,我們推動民主的人,首要是包容不同的意見。換一個場境,張家朗在勝出之後,也爆了一句「香港加油」,幸好沒有成為建制攻擊的目標。
我很久沒在熒幕上,看到那麼多的香港區旗,心裏還是挺感動的。香港以一個小區做出兩金兩銅的成績,其他項目亦有世界水準,跑贏國際平均線,財力是一個因素。劍擊不算是熱門的項目,但特區政府針對性栽培,有此成績,亦算有交代。
奧運會精神 不包括「打倒敵國」
說起小區或小國突圍,我印象最深刻是人口約30萬的冰島,打入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決賽周。我們且玩一些數字遊戲,冰島30萬人有一半是女的,剩下的15萬人是男的;當中估計有五分之一是適齡參加激烈運動的,這3萬人在芸芸運動中,有一半人選擇踢足球,剩下1.5萬名足球運動員。假設國家隊連後備需要徵用30名球員,相等於每500名適齡球員中,便有1名出席世界盃決賽周!
今屆獎牌爭奪戰,一如近年般,都是中美之爭。國民為自己國家的運動員打氣,是自然不過的事(中國女乒球員陳夢遭內地網民「柴台」是異數)。 但是奧運會的精神是「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並不包括「打倒敵國」,但傳媒也好,觀眾也好,焦點都放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上,而大家亦安之如飴。
當然但反過來說,與其大家用飛機大炮去攻擊對方,倒不如借體育競技來發洩人類好勇鬥狠的劣根性,古羅馬皇帝亦是如此。
我的理想中,人類社會是衝破國界的,我懷念東京奧運會閉幕時,運動員混雜在一起進場,那種天下一家的氣氛。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