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名人與事蹟──馮以浤教授棋藝訪談錄

富蘭克林是美國有名的政治家、開國元勛,又參加過幾次當年最重要的開國會議。他同時又是科學家、發明家,集政治家、革命家、科學家於一身,最後他也是象棋高手。

編者按:馮以浤先生,畢業於香港拔萃男書院及香港大學,獲文學士及教育碩士學位,先後任教志蓮小學、拔萃男書院、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馮先生一生從事教育工作,專研地理教育、課外活動和學生運動,也曾在中學任教中國語文和中國歷史。在青田負責人韋惠英女士統籌下,馮以浤教授與陳煒舜教授在2022年8月10日下午以棋藝為主題進行對談,錄影已上傳至YouTube,題為〈「戲有益?戲無益?──馮以浤和陳煒舜對談象棋」網上講座〉。後有節選內容、整理成文字稿,刊登於《華人文化研究》十一卷一期(2023.06)。

承接上文:戲有益?戲無益?──馮以浤教授棋藝訪談錄 4-1

圍棋在歷史上的變遷──馮以浤教授棋藝訪談錄 4-2

(陳煒舜)陳:接着想請教馮先生,您對於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這麼熟悉,可不可以向我們介紹一些與象棋相關的故事呢?

(馮以浤)馮:在倫敦,1851年舉行過一次世界性的國際象棋比賽,有一個棋手用了超過兩小時走一步棋。

陳:這樣,一盤棋要下多久?

馮:所以英國人就開始動腦筋,有什麼方法限制棋手不思考這麼久呢?怎麼處理和棋呢?於是首先出現了棋鐘,這個棋鐘分兩邊,一邊按下就輪到另一個鐘擺動,下完一着之後就按下自己的鐘,使到對方的鐘擺動,這樣就可以限時。例如規定,雙方各有一小時,必須在這個時限內下完一盤棋。任何一方用完這一小時,就停鐘。看誰先用完那一小時,先用完的就當輸。

陳:這就保證了時間不會受到拖延。

馮:現在的大比賽一般不是這樣的,大比賽的時限一般會寬一些,而且每走一步,就加一些時間,這樣一直加下去。萬一和棋,就會採取另一種計時方法再賽,例如規定每方30分鐘,包乾。還是和棋的話,就再規定每人5分鐘。要是仍然和棋的話,還有最後一個殺手鐧:方法是先抽籤,勝者決定選白方還是黑方,白方先手,時限5分鐘,和棋當輸。黑方後手,時限4分鐘,和棋算贏。這樣比較合理。這是其中一種方法。瑞士在19世紀末,發明了一種比賽制度,這制度不受和棋影響。假設有30人報名,就可以因着30人參加這個比賽,決定下多少輪便結束,30人一般下7輪,即是每人下7盤棋,7盤之後自然能夠分出高下。如果有兩人同分,因而分不出名次的話,就看兩位對賽時誰勝,勝者排先。如果對賽是和局,就看他們與其他對手比賽的成績,這樣還不完美,要加上Elo rating。Elo rating中文叫等級分,棋手每次比賽的結果決定他的等級分。每個參賽棋手都有一個等級分,例如8000分、7000分,最低的也有1000分左右。有了等級分後,就可能不用抽籤了,可以直接安排賽程,然後根據比賽成績決定名次。如果出現同分,就可以按照我剛才提到的做法分出名次。如果仍然分不出,最終的辦法是看他們曾經與哪些棋手對壘,然後按對手的等級分來計算:誰的對手較強,誰的名次就會較高,對手較弱的話,名次就會低些,這就沒有爭議了。等級分的英文是Elo rating,它是由一位美國匈牙利裔科學家在20世紀30年代發明的。

費城富蘭克林商業國際象棋俱樂部,以富蘭克林的名字命名。(Wikimedia Commons)
費城富蘭克林商業國際象棋俱樂部,以富蘭克林的名字命名。(Wikimedia Commons)

陳:說起美國的象棋名人,馮先生曾經提過美國的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他與國際象棋很有淵源,可不可以與我們分享他的事蹟?

馮:富蘭克林是美國有名的政治家、開國元勛,又參加過幾次當年最重要的開國會議。他同時又是科學家、發明家,集政治家、革命家、科學家於一身,最後他也是象棋高手。他在巴黎和倫敦出差時,經常去棋會下棋。他在美國棋壇的排名位於前列,是一位象棋高手。他20來歲時寫了一篇文章,叫〈象棋之道〉(The Moral of Chess),一直都沒有發表,直至晚年才在《哥倫比亞雜誌》刊登。發表後,曾翻譯成德、法、俄3種語言,再版了不下10次。這篇文章很受重視,它述說了下象棋時應有的態度,以及下象棋的好處。好處是下象棋能讓你思想細密,勇於向前,經得起風浪、勝負等等。經過他解說之後,象棋比以前更流行了。所以在推動象棋方面,他是一位有很大功勞的人。

Laszlo Polgár與三個女兒。(作者提供圖片)
Laszlo Polgr與三個女兒。(作者提供圖片)

陳:原來是這樣,我們從小就知道富蘭克林是美國一位開國元勛,又是一位發明家,沒想到他對象棋也有這麼大的影響。記得以前馮先生也提過Polgár的實驗?

馮: Laszlo Polgár是匈牙利人,一位着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相當有名。他不但喜歡下棋,也寫棋書、棋評。他認為在學校讀書是無用的。他有3個女兒,全部都不讓入學,要留在家裏自己教導。當時歐洲很多地區都行強迫入學制,他的決定因而引至舉國嘩然,令他受到多方面的壓力。但他都頂住了,沒有讓3個女兒入學,而是在家裏教導她們。他只教她們3科,第一是數學,第二是語文,第三是象棋。平日就在家裏教導她們這3科。結果,3個女兒都成為了象棋高手,贏了蘇聯對手──當時還是蘇聯,尚未瓦解。本來蘇聯自20世紀20年代起便一直都在男女子象棋方面執世界牛耳,女子是世界冠軍,男子也是世界冠軍。但自從Polgár三姊妹出現後,便讓匈牙利奪去女子世界冠軍。這三姊妹之中以年紀最小的Judit最強、最有名,最大的Susan第二,中間的Sofia第三。Judit以及大姐都是男子(公開組)特級大師(Grand Master)。二姐是女子特級大師(Grand Master)、男子(公開組)國際大師(International Master)。特級大師比國際大師高一級。直到現在,論世界最強的女棋手仍然是 Judit Polgár,但她已經不上榜了,因她現在不肯與女棋手下棋,只與男棋手下棋,甚至連比賽也不參加了。與男棋手下棋,她也常常得勝。 世界有一個棋手排名榜,每月更新一次,分公開組和女子組,各選出頭一百名。Judit Polgár最強的時候是公開組第六名,現在她的位置被侯逸凡取代了。侯逸凡是當今世界女子冠軍,在女子組排第一,但在公開組最高只達中游,近期更跌至第九十九。公開組的頭一百名之中往往只有一位女性。

陳:這個世界排名榜分公開組和女子組的原因,與一般的體育運動是不是對應的呢?會不會還有其他的考慮呢?

馮:因為事實上許多體育運動──象棋也算一種體育運動,男性與女性會有一段距離。

陳:但象棋好像又不涉及太多的體力,主要是腦力,為什麼還要區分呢?

Kasparov與Karpov在1985年國際賽對弈,最後Kasparov因為不容於蘇聯政府離開了蘇聯。(作者提供圖片)
Kasparov與Karpov在1985年國際賽對弈,最後Kasparov因為不容於蘇聯政府離開了蘇聯。(作者提供圖片)

馮:未必如此,象棋比賽也講究體力。例如1972年,Bobby Fischer 和Boris Spassky在比賽期間,有空便去游泳或打網球。Bobby Fischer是一位美國天才,14歲時已經是全美冠軍,15歲就取得特級大師(Grand Master)的稱號。他參加過很多次全美國的公開賽。在1966年,有12個棋手晉入決賽,爭奪冠軍。他的11個對手,全部給他打敗了,他沒有輸過或和過一局。這是世界紀錄。在一個高水平的比賽裏,是很難取得全勝而沒有失過或和過一局的。繼他之後雄霸棋壇的是Anatoly Karpov,他在70年代後期雄霸棋壇,但在1983年時遇到挑戰,挑戰者是Garry Kasparov。Kasparov是蘇聯的異見分子,經常批評共產主義,所以蘇聯的領袖很不喜歡他,而Karpov 則非常得寵。因此,這場比賽也充滿了政治氣氛。以前的比賽制度是下24盤,先取得十二分半的就贏得比賽,後來Fischer要求更改這個制度,他要求拋離對手6分才算勝利,和局不算。因為Fischer認為下棋的目的是要贏,不是求和。從此之後,棋聯就用了Fischer提出的制度。Karpov與Kasparov的比賽也用這個制度。比賽在1984年9月開始,下了31局後,成績是5比0,Karpov取得優勢,只要再贏一局便達到目的。就在這個時候,Kasparov想出一個新戰略。因為他年輕,20多歲,而Karpov30多歲,便用拖延戰術,不斷與Karpov下和──因和棋不算,以消耗他的精力。他終於把比數拉近,追成5比1、5比2,直至5比3,這時,比賽已進行了將近6個月,Karpov已疲態畢露、垂頭喪氣,好像只剩下半條人命似的。當時的裁判長是國際棋聯的主席Florencio Campomanes,他是菲律賓人,我認識他。他決定腰斬棋賽,這次比賽作廢,休息6個月後,重新開始。很多人都對Campomanes的決定不滿,Kasparov也自覺受委屈,因為他感到勝利已在望。這決定引致Kasparov與英國的Nigel Short成立另外一個棋會,另外舉辦世界個人冠軍賽,世界上於是出現兩個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直至10年後,兩個比賽才慢慢融合,恢復為一個。

陳:之後Kasparov是不是離開了蘇聯?

馮:是,離開了,因為不容於蘇聯政府。他現時在美國紐約生活。

馮以浤先生談錄 4-3

原刊於 《華人文化研究》11卷1期(2023.6),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