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提琴家柏斯卡爾典型的法式浪漫與不羈演奏

對於柏斯卡爾的演奏,他的一派靈活不羈的風格,着實非常亮眼。不過,在樂曲開首的樂章中的音準,卻出了不少問題。

香港小交響樂團在法國五月藝術節的其中兩套節目,為法國年輕大提琴家柏斯卡爾(Aurélien Pascal)來港擔任室樂及協奏曲的獨奏。這位年輕的大提琴家,過往已兩度訪港,不過今次還是筆者首次欣賞他的演出。而且為什麼只聽他演奏協奏曲,而不去聽獨奏會的原因,卻在於筆者不喜歡獨奏會場地的音響效果了!而剛巧,這次來指揮小交的莊東杰,也是筆者首次欣賞。幾樣新事物聚起來,當然也期待樂團這次也有新的表現。

而指揮莊東杰坦然選來作開場作品的芬蘭女作曲家萊維絲卡(Helvi Leiviskä)所寫的《小樂隊間奏曲,作品16,第一首》(Intermezzo for Small Orchestra, op. 16. no.1),說當晚是亞洲首演,但在網上卻連什麼可作參考的資料也找不着。莊東杰說打算以這首樂曲帶來與之後兩首浦羅哥菲夫作品的對比。對筆者來說或,甚至應該說是強烈的對比。只得一次接觸機會的演出,當刻只能感覺到是一首和聲非常美的作品,而樂團的演出亦漂亮。但印象就像飛散的浦公英一樣,之後卻再也組織不來,回憶也再也組織不來。

柏斯卡爾的演奏音色異常漂亮

不過,對於下一首浦羅哥菲夫寫給《大提琴及樂團的交響複協奏曲,作品125》(Sinfonia Concertante for Cello and Orchestra),卻是多年前已學聽,而終於能在舞台上現場欣賞到的樂曲。那是因為這首協奏曲的錄音曾伙拍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Rococo for Cello and Orchestra),所以當年才一起研習。剛巧,在這個星期裏,筆者亦在音樂會中,分別聽到這兩首大提琴作品在舞台上響起。

柏斯卡爾加奏的獨奏作品,充滿巴羅克時期與西班牙民俗舞曲霍塔(Jota)的風格。
柏斯卡爾加奏的獨奏作品,充滿巴羅克時期與西班牙民俗舞曲霍塔(Jota)的風格。

對於柏斯卡爾的演奏,他的一派靈活不羈的風格,着實非常亮眼。不過,在樂曲開首的樂章中的音準,卻出了不少問題。而在典型的浦羅哥菲夫音樂,甚至是蕭斯達高維奇(Shostakovich)的類同音樂風格下,柏斯卡爾的演奏似乎就比較吃虧。不過,導致音準瑕疵頻生的原因,不多不少也來自他傾向於調性感覺的音階音準的意識。這樣一來,他一旦已捉好了手風,當機械化地非常順手之時,音準在歌唱性的旋律裏,卻因為以調性為首,所以音色就變得異常漂亮。這是非常冒險的一種天賦技能。這幾年在香港的音樂會裏,亦見識過其他年輕演奏家,也試過這種如履薄冰的兵行險着天籟時刻。

他在第二樂章的快速技巧,基本上可說完美無瑕,抒情片段的漂亮,與樂團成員的合作,在節奏感上準確而躍動,與不同聲部的同步齊奏,兩者的襯托與平衡非常好。特別是與大提琴組同步時,大家在和聲的融合就更加通透漂亮了。在第一個華彩樂段的揮灑技巧更是令人屏息呼吸,泛音極其甜美漂亮。而在撥弦技巧上,他的演奏亦是輕型而優雅,多於彈跳明朗的硬功夫。

在第三樂章中,個別樂團成員有許多簡短的演奏,他們亦與柏斯卡爾的風格相似,都能夠奏出仿如他的輕鬆不羈的味道。而巴松管組在這個樂章有非常出色的伴奏。整體而言,樂團在莊東杰的指揮下,對於這首素材零碎的樂曲,除了能做到一般準確無誤的支持外,對於獨奏柏斯卡爾仿如一匹小野馬的演奏風格,互動上還是對應得相當不錯。

柏斯卡爾加奏的獨奏作品,充滿巴羅克時期與西班牙民俗舞曲霍塔(Jota)的風格。根據小交的資料,那是西班牙大提琴家Gaspar Cassado所寫的《大提琴組曲》裏的第三樂章Intermezzo e danza finale。這首作品正好完全表現了柏斯卡爾揮灑不羈的演奏風格,音色厚渾而亮麗,技巧完美,熱力四射。他在這兩首作品的演奏,雖然演出的都不是法國樂曲,但卻完全展現了濃厚的法國韻味,或應該說,這完全展現了柏斯卡爾自己濃厚的法國演奏風格的韻味。

下半場樂團演奏浦羅哥菲夫的《第五交響曲》,這首作品並不是在筆者的音樂知識範圍之內,所以只能說,作為一位聽眾,我卻能投入於指揮及樂團成員的演奏水平之中,也卻依然未被繁瑣的素材所嚇到。

註:作者評論的節目為2024年5月11日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香港小交響樂團「最愛大提琴──浦羅哥菲夫交響協奏曲」。

傅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