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掩口費」案被控34項罪名全部成立,創下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被判有罪的前總統,以及第一個成為罪犯的美國主要政黨總統選舉候選人。
美國媒體圍繞着特朗普的判決,提出了許多疑問,包括以帶罪之身能否參選?如果他真的當選,會發生什麼情况?面對多宗起訴,而且最終被判罪成,為何他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身分仍穩如磐石?
特朗普支持者眼中的「使命」
對於非美國人來說,上面的問題有趣但與我無關;令我覺得更難理解的是,特朗普被判罪成之後,仍然有56%的共和黨登記選民表示判決不會影響他們投票;35%選民則表示,他們支持特朗普的可能性更高;有46%美國人甚至認為,審訊是為了阻止特朗普重返白宮(6月1日美國之音報道)。
還有,特朗普在判決之後發表公開聲明,指「這是一名有利益衝突的腐敗法官,這是舞弊的審判,是恥辱。陪審團的裁決不合法,背後有政治動機」,目的都是企圖阻撓他爭取再次參選勝出!三權分立是美國政治制度的基石,身為總統選舉候選人,卻公然抹黑國家的司法體制,真是成何體統!但為何美國人完全不介意,繼續死忠地支持他?
很明顯,特朗普的支持者不顧一切,不理會法庭的判決,不介意特朗普是否有罪,也不在乎他是否付了掩口費、有沒有支持暴徒攻擊國會山莊──這些都不重要,因為他們認為特朗普有更重要的「使命」;而這些使命的價值和重要性,遠超過總統的個人品格和道德操守!
這些使命是什麼?正是特朗普一直以來宣揚的「美國第一」、「美國優先」、「令美國再次強大」。而要令這些使命成真,其中最重要一個「任務」,就是對付中國,包括限制跟中國的貿易,以及打壓圍堵,令中國無法取代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
中美貿易戰由特朗普任總統時開打;到拜登上台,「戰况」雖曾一度緩和,但最近拜登政府大幅調高了美國對進口中國電動車、太陽能電池板和其他高科技製成品的關稅,其中電動車更徵收高達100%的關稅稅率。過去美國政客限制進口中國產品,理由堂而皇之,包括大陸企業漠視勞工權益(強迫勞動)、盜取知識產權、政府補貼企業等,都是站在「道德高地」的理由!但到最近,直截了當指中國大陸「產能過剩」,「中國製造」大量湧入美歐市場令它們吃不消,必須加以限制。
「產能過剩」牽涉的除了是貿易不平衡、中國貨「淹沒」了美歐市場,還有中國藉強勢出口主導了某些產業、領先美歐,令後者無法扶持本土的相關產業和生產鏈,只能夠眼巴巴看着中國領頭,無法扭轉劣勢。
中國強大製造業產能 威脅拜登經濟議程
《紐約時報》最近一篇文章〈中國是如何在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領域引領世界的〉(How China Rose to Lead the World in Cars and Solar Panels;5月15日),分析指中國一直主導愈來愈多的行業,從20世紀80年代的玩具和服裝行業,到今天的半導體和可再生能源;中國現在生產三分之一的全球製成品,超過美國、德國、日本、韓國、英國生產的總和;來自這些商品的貿易順差,相當於整個中國經濟的10%。
出口不斷增長,令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關注「產能過剩」問題,擔憂中國產品大量湧入會打擊本地生產。美國和歐洲國家開始呼籲中國減少向世界出口,同時增加進口。此外,該《紐時》文章又指中國已大大超過日本和德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每年出口的汽車、運動型多用途車、貨車等接近600萬輛。
至於太陽能電池板,中國的產能於2008至2012年間擴大了10倍。結果令世界太陽能電池板價格下跌了約75%,也導致了美歐許多工廠關閉。
到最後,中國的出口和強大製造業產能,威脅到拜登政府的重要經濟議程,就是投資和就業機會。美國的工會和產業界都向政府陳情,如果要確保拜登政府耗資數萬億美元的產業政策不被中國製造的新興技術和低成本所擊倒,美國必須採用更多措施來限制中國進口。
進口配額制 或全面重臨
說到底,美國何嘗不是由政府主導產業政策、斥資發展新高科技項目,並以此刺激經濟增長。產業上的實力,關乎國家的競爭優勢。拜登政府察覺到中國製造和中國進口產品已經直接威脅美國的產業政策,政府不得不出手。而除了關稅之外,美歐國家還有沒有其他招數?我認為高科技或某些進口戰略產品的貿易,會返回全球化之前的狀態,其中配額制(quota system)有可能再次全面實施!
進口配額是在一段時期之內,對進口產品實施數量管制。香港工商界對進口配額制度絕不陌生:2005年世貿組織的《紡織品與服裝協定》宣布把紡織品配額全部取消;而在此之前,紡織品都需要拿到進口配額才能夠出口外國,主要是美歐等發達國家。
歷史不斷重複。2005年取消紡織品配額前,美國紡織品製造商協會曾發表名為《中國威脅世界紡織品和服裝貿易》的報告,稱配額取消之後,2005年中國紡織品類產品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將達到44%,2006年則達到71%。
美國製造業工會力陳中國將破壞美國的紡織業,如果政府不採取措施,剩餘的69萬個工作崗位很快就會流失到中國。一番爭拗之後,紡織品進口配額制如期在2005 年1月取消,但世貿組織設立了「進口救濟措施」,避免其會員本身的產業因進口過多而造成嚴重損失;措施包括反傾銷協定、補貼協定及防衛措施。
事實證明,完全開放自由貿易,促進了紡織業更加蓬勃、全球製衣業的生產鏈重新組合,出現更多新品牌、新企業,所有人都能夠享用價廉物美的時尚衣著。對消費者來說,這是大好事。
對製造商、產業工人卻可能是另一回事,激烈競爭帶來的是無休止的淘汰賽,有些國家的相關產業可能會流失到其他國家,甚至從此在本土消失。中美貿易戰的背景正是如此,美國媒體指中國大量進口產品令100萬工人失去工作,自由貿易雖然令美國消費者享受了長時間的「平靚正」產品,但職位流失和過度依賴中國供應,形成了另類危機,美國不能再坐視不理。
中美角力香港難安靜 應做好準備
紡織品配額之爭,已是20年前的舊事。國際上現在仍有農產品配額制度,間中也有爭執,但涉及的都是經濟利益之爭。現在的產業競爭是另一回事,經濟利益之外,還關乎國家競爭力、國際影響力,以至地緣政治上的領導地位。現在看來,中國在產業競賽中似乎已立下決心,要在高科技及新興產業上居領導地位。
中國政府在上月24日宣布設立史上最大的半導體投資基金,推動國產晶片產業發展,基金規模達3440億人民幣。很明顯,在美國處處封殺中國的科技發展,尤其是晶片和半導體方面,中國政府已下定決心,要實現半導體業自給自足,並且保持領先地位。事實上,美國和歐盟也投入了800多億美元生產下一代半導體。一場中國與美歐爭奪晶片霸主地位的科技戰,已正式揭開序幕。
今年11月美國大選,不管特朗普能否參選,「中國產能過剩論」、「中國威脅論」都會是這次選舉的最重要議題。中美關係不會轉好,只會更差。香港同樣處於風眼,也難求安靜。美國公開表示會制裁特區官員,或藉機在其他領域打擊香港,都將陸續有來,香港人應做好心理準備。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