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民本理念

荀子的富國論(七)

在政治地位上,荀子仍然強調「貴賤有等」,但在他心目中,貴賤的等差不在宗族血緣的親疏,而在德行、能力的差別,而這種差別,是可以通過努力學習逆轉的。
荀子富國論所提出的政治經濟學,表面上仍在維護夏、商、周三代的「禮義」政治框架,骨子裏卻在提出一種民本/人文思維的德政理念,這種民本/人文思維和他的政治觀點互相呼應。
 

貴賤有等 德能區分

 
在政治地位上,荀子仍然強調「貴賤有等」,但在他心目中,貴賤的等差不在宗族血緣的親疏,而在德行、能力的差別,而這種差別,是可以通過努力學習逆轉的:
 
我欲賤而貴,愚而智,貧而富,可乎?曰:其唯學乎。彼學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上為聖人,下為君子,孰禁我哉!鄉(按:同「向」)也,混然塗之人也,俄而竝乎堯、禹,豈不賤而貴矣哉! (〈儒效篇〉頁125)
 
故從荀子觀點言之,貴賤之別的標準,已轉向人的修養、道德、智慧和能力,不再是宗族社會所賦予的血統、身份和地位。因此他說:「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 (〈修身篇〉頁27)以這樣的平民觀點衝擊傳統的貴族政治意識形態:
 
故君子無爵而貴,無祿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窮處而榮,獨居而樂,豈不至尊、至富、至重、至嚴之情舉積此哉……故君子務修其內而讓之於外,務積德於身而處之以尊道,如是,則貴名日起如日月,天下應之如雷霆。 (〈儒效篇〉頁127-128)
 
這靠近《尚書》、《史記》所記堯、舜二帝「傳賢不傳嗣」或「舉賢不舉親」的禪讓思想,從本質上改變了三代以來以宗族政治所謂「禮義」的內容:以賢能之「貴」取代了血統之「貴」。一種民本的、人文的「德政」思想,在荀子的政治理論中給鮮明地提出來,在各個領域的論述都發揮得淋漓盡致。
 

民本德政 兼足天下

 
這種「德政」理念,也是荀子富國論的大前提。
 
首先,荀子認為「德政」是發起一切社會能量的原動力。
 
為政者若對生產與分配的安排,可以「兼足天下」──「治萬變,材萬物,養萬民」(〈富國篇〉);可以持續地「養」人人之所「欲」,「其所是焉誠美,其所得焉誠大,其所利焉誠多。」(〈富國篇〉)使每個人均能適當地「欲其所欲」,而不是黑格爾所謂「欲他人之所欲」;故各階層的社會成員便都趨而附之,聽而從之。在這方面,荀子的出發點是以理性態度對待人性中的欲望,肯定它也具有正面的意義,並主張為其尋找合理的滿足。即用他認為合理的分工與分配方法對欲望加以適度的釋放和節制,「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則可取得欲望與資源供應的平衡,兼足天下。
 

自然天論 財如泉源

 
其次,荀子看清了「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的辯證關係,於是就有開源節流,藏富於民的政策。這種政策,則和他的民本思維互相呼應。
 
第三,荀子認為社會資源的獲得,不應被動地只仰賴於「天」。他的「天論」,已完全脫離了神權觀念,否定了人格化、有道德判斷意志的「天」,只把「天」視為有運行常規的「自然」。自然為人提供的資源是有限的,並不能完全滿足人的需要。但人只要了解自然的常規,便可藉自然原有的資源,創造更多的財富,滿足社會的需求。他說:「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天論篇〉)強調了人的主動性,可以改變自己的處境。這種人文思想,沁透了荀子的富國論。
 
在荀子看來,施行德政,「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則財貨渾渾如泉源……則天下大而富,使而功。」(〈富國篇〉)
 

順應天律 開發有規

 
第四,荀子富國論是一種環保永續的政治經濟理念。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所謂「天命」,指自然運行的規律:天命有常,天有其時,是自然的「生生」之道。荀子認為應該按照這個基本規律(按:「制」這裏不指「控制」,而指「準則」,即以「天命」為準則)來發展生產,不宜對自然過度開發。如能這樣則國富民足:
 
養長時則六蓄育,殺生時則草木殖……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鮋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汙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斬伐長養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按:山無草木曰「童」)而百姓有餘材也。聖王之用也,上察於天,下錯於地,塞備天地之間,加施萬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長,狹而廣,神明博大以至約。(〈王制篇〉頁165)
 
早在2,000多年前,荀子已有這種節約以持續的開發觀念,是何等超前的智慧!西方自資本主義經濟興起以來,遭逢了過度開發的禍害之後,才稍稍想到這個問題,但到今天仍未取得共識。
 
(封面圖片:Pixabay / CC0)

古兆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