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到西九故宮參加新聞聯主辦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紀念金庸先生百年誕辰」論壇,那天感冒未癒,戴上口罩出席,收穫滿滿。近期此間有多個紀念金庸的活動,各有各精彩,主題多聚焦金庸的武俠小說,當中的江湖人物、故事情節,以及背後的中華文化傳統和愛國精神。新聞聯主辦這個論壇,其中一個原因,是金庸先生作為報業鉅子,生前對新聞聯支持關愛有加。2006年6月27日,人在英國的金庸先生親筆回覆時任新聞聯主席張國良,欣然應邀擔任新聞聯名譽主席,並且題詞:「自由評論,忠實報道。盡我新聞工作者天職」。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和新聞聯主席、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李大宏、新聞聯會長張國良等分別致辭,緬懷金庸對中華文化和香港新聞事業的巨大貢獻。
不過當日論壇主要不是討論新聞問題,而是邀請3位新聞圈以外的講者,講述他們與金庸交往的感受,包括曾經陪同金庸登上華山,參加「華山論劍」系列活動的陝西文聯副主席肖雲儒、了解金庸拜師學圍棋經歷的中國圍棋協會職業棋手女子圍棋世界冠軍徐瑩和金庸秘書李以建,還有雲南普洱市景東縣縣長李八一則透過視頻,講述金庸與無量山茶之江湖的故事。他們講述親身經歷的金庸故事,帶出很多未曾公開但很重要的信息,從不同側面展現笑傲江湖之外的金庸另一個真實世界。
金庸武俠作品家喻戶曉
金庸15部武俠小說有12部涉及西嶽華山的奇險,《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笑傲江湖》等更以華山為故事展開的背景。但寫這些作品之前,金庸從未登過華山。所以,2003年金庸在肖雲儒等人陪同下首次登上華山參加當地媒體策劃的「華山論劍」活動,引起轟動,不少「金迷」專程從各地趕到華山,只為能親眼目睹這位江湖大俠談笑論劍的風采。我問在金庸身邊擔任秘書兼金庸作品編輯多年的李以建:金庸拜過師學過哪門武功嗎?李以建回答,金庸不懂武功,更遑論拜師。筆下的各派武功,都是憑藉他的想像力。
但金庸是如假包換的圍棋高手。徐瑩說金庸曾邀請九段高手、中國圍棋院首任院長陳祖德到他香港家中休養半年,其間正式拜陳祖德為師,每天在家中切磋棋藝,金庸還曾經拜另一位著名棋士聶衛平為師,認識「一代棋聖」吳清源。金庸參透圍棋變化萬千的布局和攻防之道,他的江湖人物更多心計謀略、更加高深莫測,各派武林高手攻防有度,一招一式環環相扣,令讀者非常過癮。
香港人無論男女老幼,很難找到幾個沒有讀過金庸武俠小說,或者沒有看過金庸小說改編的電影電視劇,縱觀香港文學界,金庸的影響力無人能及,他筆下的人物山河故事及其家國情懷,對不只一代讀者觀眾影響深遠。而在內地,改革開放之後金庸作品極速風靡神州大地。80年代中,筆者一個朋友考上南方某大學攻讀中國文學研究生,他把圖書館能借到的金庸武俠小說全部讀完,每次見面話題離不開金庸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一談起來就眉飛色舞,他可能是內地最早一批金庸迷。迄今金庸作品在全球發行量數以億計,金庸成為香港的一張文化名片。
武俠作品並非金庸創作的全部
不過,李以建認為,金庸的世界不僅在江湖,武俠小說遠不是金庸創作的全部。他近年致力編輯出版金庸武俠小說之外的其他作品,眾所周知金庸長期在《明報》寫社論評論,但他還以各種筆名撰寫數以百萬字的專欄隨筆、影評、散文、學術論文、翻譯小說等等。李以建提到,金庸曾經在《明報》翻譯連載羅素的《人類的困境》,還做過電影導演和編劇,曾潛心研究佛學,短短時間內寫出七萬字的佛學論文《談「色蘊」》。所以,李以建說「金庸的武功世人只識得一半」。換言之,應該以更加寬廣的視野、更加深入研究金庸。
論壇帶出一個思考,在紀念金庸百年誕辰之際,我們應如何把這位「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新聞聯會長張國良認為,金庸武俠小說的底色是愛國,基調是家國情懷,是宣揚愛國主義的優秀教材,建議建立供全球華人瞻仰學習的紀念館或博物館,在座的陳國基司長和全場聽眾都拍掌支持。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