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全球各地商業恢復活動,4月份筆者有幸參加了數個代表團,前往韓國、中國、巴林、阿聯酋、阿曼和印度。雖然這些代表團都是商業導向,但作為對教育領域深感興趣的一員,我經常會藉每一個機會去觀察是否有任何啟發我的情境。果不其然,有一些事我想要分享。沒有對錯之分,但我相信他們是需要加以關注的事情。
韓國:香港不再接受新事物了嗎?
由於公司的業務性質,我每年至少前往韓國3次,參加各種貿易展覽,通常是教育類產品。今年韓國政府在疫情後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展覽,我榮幸被選中為買家,也認識了許多教育產品供應商。我從與賣家的對話中得知,他們銷售與Web 3.0相關的解決方案,這在韓國的小學和中學已經變得很流行。然而,根據我的經驗就立即拒絕了,因為我相當確信這些在香港教育界不會被接受。
然後,他卻問我:「香港常被視為一個創新的城市,自70年代以來香港人就習慣接受新事物。我父母那時候在香港觀察到學校對新事物相當開放,但你現在告訴我,現在他們不再接受新事物了嗎?我在中國大陸有一個買家,他非常喜歡這些,而且內地學校的推廣非常迅速。」
我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感到有點尷尬。
中東:希望將孩子送往直資或國際學校
在另一個前往阿聯酋和巴林、由來自不同行業約30名商人組成的高層代表團,筆者與團友有機會與當地人、大使和商業人士會面,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
我不僅專注於推銷公司的產品,更會將討論轉向與生活相關的話題,教育便是其中一個領域。某個晚上,當我與一些代表共進晚餐時,我們討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這是一場非常有趣的討論,因為他們明顯有各種不同的做法。但有一個共通點是,很多人希望將孩子送往直資學校或國際學校,我問他們為什麼?特別是他們都是在本地學校長大的,正是這些學校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許多人認為非本地學校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體驗機會,而本地傳統學校的校規制度,尤其是那些實施嚴格校規的學校,正變得愈來愈不受歡迎。他們認為,學校或過度保護的父母,試圖強化各種嚴格的教育方式,將極大地影響孩子的成長,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自殺率高企以及孩子難以感受快樂。
我同樣不知道如何回應,特別是回想起我在一所中學的經歷,他們認為我太開放了,而嚴格的學校制度是父母所要求的。學校和家長對於教育期望的落差,似乎愈來愈大了。
印度:失敗不意味什麼
我在回程時於印度停留了一段時間,由於一些行李問題,我有機會與一位執法人員長時間交談,我非常享受和他們交談不同的文化差異。
我注意到像她這樣的政府官員職位非常受歡迎,競爭非常激烈。鑑於印度的龐大人口,通常有幾百萬人申請他們每年只有大約100個空缺的職位。因此,他們在某種意義上是精英中的精英。我認為這種競爭比香港更嚴峻,我問道,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那些未成功的候選人會不會感到不快樂?
她的回答讓我感到驚訝,事實上,每個人都會嘗試,即使失敗了也沒關係。對印度人來說,這並不是真正的問題。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即使只是面試。失敗並不意味着什麼,她自己也曾經多次失敗,直到第三次嘗試才加入其中。
我不確定她是否在說實話,如是我不知道為什麼一個發展中國家,生活態度竟遠較我們優秀。事實上,我回想起年輕時,父母也曾分享過同樣的觀點:大學並不適合每個人,對許多人來說,在其他領域尋找機會可能是更好、更明亮的出路。
我將這3個情境一起放入這篇文章中,並題為「失落的精神」。我們是不是太過專注於舊有的方式,以至於最終失去了我們真正想追求的事?每個人都希望教育造福我們的下一代,但我們是否走在了錯誤的道路上?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時候讓我們重新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