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再生能源的產能,近日屢被西方投訴。美國財相耶倫、國務卿布林肯和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時都提出關注,針對的包括新能源汽車、電池、太陽能板和風電裝置。
內地市場「內卷」 生產商自然追求出口
去碳化是全球大勢所趨,不會逆轉,縱使大家仍在爭論去碳的目標、速度、成本、和誰來埋單。在習主席一錘定音之下,中國集舉國之力發展再生能源,成績裴然。全球有超過一半的電動車和電動車用電池、超過8成的太陽能發電板都產自中國。在風電市場,中國生產了全球8成的風電渦輪及其配件。
這麼龐大的生產量,背後固然有不同層次的政府支持,但亦滲入了創業者「只求市場份額,不求利潤」的蠻勁。本土市場「內卷」,生產商很自然便追求出口。歐美擁有龐大的用家市場,加上比起當地的製造商,中國產品有明顯的價格優勢。
歐美政府看到中國產品出口,量大價廉,來勢洶洶,又怎能不喝停。他們既擔心本土剛萌生的再生能源企業受外敵入侵而夭折。在電動車行業,這還包括一些有機會被取代或淘汰的舊企業,例如傳統汽車製造商。此外,歐美亦害怕供應鏈被中國壟斷。
歐美跟中國這方面的爭拗,短期實在看不到解決方法。如果我們考慮到全球的政經形勢,中國需要在西方國家之外多結朋友,拉丁美洲很自然是中國再生能源產品的出口對象,這既是生意,亦是外交。
首先,拉美國家是純用家,本身並不生產與中國競爭的再生能源產品,不存在保護本土製造業的問題。作為消費者,他們考慮的只是價錢和品質,中國產品只要價廉物美,市場佔有率可以很高。在拉美,他們有超過60%的電力是來自再生能源的。去年,拉丁美洲7成的入口電動車都是來自中國的。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行走的中國製造電動巴士數量,是中國國外城市的首位。中國近年亦大力增加在拉丁美洲的固定資產投資,比亞迪剛剛買下了福特汽車在巴西的舊廠,中國國家電網收購了智利最大的電力網絡。
中國切入拉美 經濟獲益兼增政治能量
美國在過去、現在和可見將來都是拉美國家最主要的貿易伙伴,中國的切入當然惹來美國的關注,對中國來說能夠走進美國的後園,除了經濟的得益外,亦是增加自己的政治能量。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