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中國發展的優勢和「短板」在哪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前副主任劉世錦指出,中國經濟正處於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的態勢,同時新一輪技術革命也在上升的階段,彼此相互交匯。近期引起廣泛討論的「新質生產力」,就是在新的技術革命下的創新能力。

由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辦、紫荊雜誌社協辦的「香港中國學術紫荊論壇2024:邁向新質生產力驅動的中國經濟」22日(周一)假港島香格里拉酒店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前副主任劉世錦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於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

劉世錦開宗明義指出,中國經濟正處於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的態勢,同時新一輪技術革命也在上升的階段,彼此相互交匯。近期引起廣泛討論的「新質生產力」,就是在新的技術革命下的創新能力。

一、超大規模的統一大市場

中國有什麼優勢可提升這個能力呢?劉世錦指出,首先是人口多:(一)中國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14億人構成統一的大市場,(二)4億中等收入群體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而9億中低收入群體的一部分正進入中等收入群體,這個群體極具消費潛力。

他補充說,14億人構成統一的大市場,這是沒有先例的。有的國家人口也多,但卻沒有形成真正的統一市場。

他指出,供給側(供給的各方面,相對於需求則)可以帶動投資的快速增長,能夠容納較多大型企業在市場中競爭,其他比較小的經濟體則難做到這一點;大市場也讓國內競爭企業有更多試錯的機會。

二、後發優勢與新技術應用

劉世錦指出,中國目前人均收入是1.3萬美元左右,低於發達國家的3至4萬美元,遠遜美國的6至8萬美元,但就購買新技術新產品的增長空間來說,反而相對比較多。

「中國很多農民的第一部手機,就是智能手機;很多駕駛者買的車,就是新能源智能車。」他說:「他們買的都是新技術支撐的新產品。」

許多中國農民使用的第一部手機就是智能手機。(Shutterstock)
許多中國農民使用的第一部手機就是智能手機。(Shutterstock)

三、跟隨技術和工程能力

劉世錦表示,近幾年中國處在超越階段,吸收、消化和應用先進技術、跟隨技術的能力比較強。人們常說,中國人擅長模仿,「即使是模仿,你也要有這個能力。」他說。

四、產業配套和供應鏈體系

劉世錦指出,中國製造業的產業配套比較完善,供應鏈體系也比較完備,使新能源價格可以較低;風電、光伏(太陽能)和儲能的產業鏈也相對完整。

他說:「最近,中國流行一個詞──『卷』(又作『內卷』,形容白熱化的競爭)。其實只有中國才『卷』得起來。『卷』起來,才會有技術突破和高品質發展。市場經濟就是鼓勵競爭,只有透過眾多競爭者之間的競爭,整體實力才得以提升。」

劉世錦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是吸引人才的好地方。(灼見名家圖片)
劉世錦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是吸引人才的好地方。(灼見名家圖片)

原創不足籲招攬人才 超越短期工業主義

不過,劉世錦也指出,儘管當前中國在研究成果落地方面取得很大成效,但「不同領域都有『卡脖子』的環節,例如先進的芯片(晶片),但更大的「短板」是基礎研究和原創性領域,「重要的是缺乏理想主義」。他承認,科技上原創性的思路和方法多出自美國的Google和OpenAI等機構。他呼籲倡導理想主義、長期主義,重視發揮想像力、創造力,弘楊企業家精神,重視大型科創企業的作用,逐步形成有利創新的文化環境。

同時,要提供有利條件,吸引全球一流的科創人才,超越短期的工業主義。這方面,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的條件就非常好。

香港中國學術紫荊論壇2024系列 3-3

延伸閱讀:

蕭耿教授:第二港幣須掛鈎人民幣 防匯率風險

劉遵義教授:短期產能過剩 市場自動解決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