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才是香港的真正對手

「山高皇帝遠」,深圳的長處是夠膽創新,位處邊陲。內地開放初期,第一波的地產和科技創業者都是來自深圳。半世紀前的深圳是一片農田,今天卻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商業城市,其中有不少是借鏡香港。

復活節長假期有上百萬人離港往內地消費,令本地消費疲弱,那天我搭計程車,司機也叫苦連天。香港雖然走出新冠病毒的陰霾已一年多,但防疫禁足對港人消費習慣的影響,仍然揮之不去。

那天,我工作晚了,晚上10 時多從中環到灣仔想找餐廳祭「五臟廟」,發覺大部分的食肆已關門。問題不單止出在顧客需求疲弱,也關係到員工的供應。經營酒樓的朋友告訴我,今天服務員大都被安排只上一班, 10 點後便開始下班,難怪市况冷清。

香港一直以國際金融中心自居,我們的競爭對手是倫敦、紐約和長時間被我們看不起的新加坡。因為我們食慣「大茶飯」,客戶和服務行業都消費得起,薪金高、租金高、消費也高。面對今天的大環境,最主要是中國的經濟狀况,我們是否有能力重現昔日的繁華, how and when 是特首萬言《施政報告》的題材,不是我這個「剝花生」框框能勝任的。

今天的上海體積比90年代更大,絕對是中國第一大經濟城市,但體積大包袱也大。(Wikimedia Commons)
今天的上海體積比90年代更大,絕對是中國第一大經濟城市,但體積大包袱也大。(Wikimedia Commons)

港食慣「大荼飯」 京滬包袱大彈性低

但我想帶出一點,深圳對香港的挑戰又豈止是爭奪個人消費而已。

過去,很多香港人覺得能夠和香港爭一日長短的內地城市是上海,又或是北京。上世紀90年代,前總理朱鎔基外訪時,也漏了嘴說:「上海是紐約,香港是多倫多。」今天的上海體積比90年代更大,絕對是中國第一大經濟城市,但體積大包袱也大,能夠選擇的路也少了。同樣,北京作為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彈性便更低。

深圳的長處是夠膽創新,沒有包袱。內地開放初期,第一波的地產和科技創業者都是來自深圳。香港曾經被稱為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半世紀前的深圳是一片農田,今天卻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商業城市,其中有不少是借鏡香港。

移民是提供一個城市人力資源最佳方法之一,香港上世紀的發展得力於移民,他們帶來了頭腦、資金和勞動力。深圳今天90%的人口都是「移民」,這亦是深圳動力的來源。

深圳夠膽創新 位處邊陲成優勢

「山高皇帝遠」是深圳的另一個優勢,在中央集權的中國,更是一不可多得的優勢,曾幾何時,歷代的領導人亦很樂意讓這位處邊陲的經濟特區向香港偷師。

今天,深圳適應時勢,放下身段,用廉宜的價錢、貼身的服務去賺香港人的錢。再一次證明,沒有包袱是深圳的特色和優點,亦是為什麼深圳絕對是融入大灣區後的香港,最貼身的競爭對手。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張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