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學校可以不一樣 自然學校:由構思、實踐到未來》這本書於近日出版,這篇文章是該書的序言。)
1993年,香港有8個年輕人聚在山中,其中一個剛經歷了一次另類教育的洗禮,趁心頭未冷未死,他對幾個朋友說:「或許我們可以為香港的孩子做點什麼?」有人點頭,有人拍案,有人仍疑惑着,「先組織起來吧!」有人起哄。
經過多時辯論、體驗、等待,大家終於在1997年確立了要開闢這條道路之必要,同時把人本、開放、自主等教育理念互為融合調整。某夜,他們各自從口袋掏出600元,成立首筆為學校宣傳、印刷的基金。
從那一念,由那幾千元開始,他們為自然學校的發展作出了第一筆投資,亦為這個故事打開序幕(註1)。
這幾個年輕人不被名利吸引;相反,他們被自然生活、人的生活、自主生活所吸引。他們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因為他們專注於當下。
當他們追求生活的體驗而不是追逐外在的獎勵時,感受就會如此美好。
以下是他們對教育的看法:
重要的基礎:從小孩出發
海星(註2)在〈不管,行嗎?〉一文說:「有時小孩不參加導師設計好的活動……一開始就缺乏小孩子的想法。如果自然教育的對象是小孩的話,小孩為什麼不玩耍呢?他們當時的意願又是什麼呢?這些問題顯得更為重要,也是人本主義教育觀核心的問題之一。」
清水在〈種籽遊學社:生活的藝術〉一文說:「與孩子一起時,我的態度是:無論孩子們在寫詩、在沉思……不會強迫,只有鼓勵、接納及調整。我深信,假若孩子能用心體會每段與自然一起的時光,甚至願意只在自然中發呆,始終有一天,他會自然而然領悟到他需要的東西。」
5個教育理念
這些創校者對自校(註3)教育理念深信不疑(conviction),那五大理念是自然(情意自然)、人本(以人為本)、自主(自主學習)、生活與學習合一、整全人格的陶養。這五項核心理念是創校團隊用了頗長時間共議出來的,是自校的精神基石。前三項持續擺放在校章、網站及刊物內;後兩項雖然沒有並列,卻一直有實踐。
以下6段引文(註4)是5個辦學理念的具體說明:
一葉在〈以山育人:談自校的山野教育〉一文說:「現代學校及社會教育忽視自然體驗,孩子的活力、智力及靈性備受束縛,孩子極度需要大自然的陶冶與賦能!陶淵明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無以言說的真理,得靠人自身在自然中去領會。」(情意自然)
海星在〈快樂攝影〉一文說:「自校的評估報告與別不同,每一份評估報告的封面,都是孩子該學年精選的個人獨照,成為孩子和父母共同珍貴的另類『成績表』。」(人本教育)
河流在〈生命真的可以不一樣嗎?〉一文說:「生命真的可以不一樣嗎?答案是肯定的。當經濟發展成為大部分人牢不可破的觀念,過着物質生活以外,還是更多物質生活的時候,我們必須保持清醒,從一己的改變,從點滴做起,為地球增加多一份正能量。」(自主學習)
白鷺在〈愛護小動物是實踐出來的〉一文說:「阿龍的救貓行動實在令我既驚且喜,想不到這個沉默寡言的小男孩這麼有愛心。他雖然沒有做好常識功課,但是卻活出了真正的生命力,這才是生命教育……螢火蟲學苑就是要讓學生和老師更多經驗面對生活的種種,從而學習生命的議題。」(生活與學習合一)
海星在〈孩子的耐性〉一文說:「(自然學校的學生嘗試在沙灘堆出一個能夠儲水的城堡,然後圍在一起保護它不被海水沖毀)與海浪的連番搏鬥後,小孩還是敗給自然的力量。可是他們的面上沒有氣餒的表情,反而是歡樂的笑容。他們沒有被海浪擊倒而失望,反而立即玩下一遊戲。對小孩來說,這是一個好玩的遊戲,這是一個沒有勝敗的遊戲……我卻看見他們不斷的堅持,通力合作,並且不斷的工作以保護城堡的完整,直至無能為力為止。沒有一定的毅力是辦不到的。如果我們讓孩子多玩這樣的遊戲,不正是在培養他們一種堅毅不屈、勇於面對、不怕挫折的個性嗎!」(整全人格的陶養之一)
小雨(註5)在〈生活教育:把生命活出來〉一文說:「生活會議的議題,由同學提案討論:『可以借用儲物櫃嗎?』『玩蛇板可以不帶護具嗎?』『學校可以養寵物嗎?』『可以帶玩具上學嗎?』『可以在圖書館吃東西嗎?』生活法庭上有原告和被告,但受害人未能上庭,因為他們是一窩蜜蜂,他們在巢中被攻擊。
藉着生活法庭、生活會議、生活導師制度、教師身教等方式,讓學生在生活裏學習和體驗,成為一個懂得欣賞自己、欣賞別人、富生活趣味、敢於承擔,並有能力規劃自己生活的人。」(整全人格的陶養之二)
兒童的3個特徵
下面的著作中有關學生、家長和教師的內容,都是根據這5個辦學理念作出分析和說明。
黃武雄教授通過大量的論述,在《童年與解放》(註6)這本書內展示兒童的創造特質,亦若干程度回應了下述兒童的3個特徵:
1. 洞察複雜事物的特徵;
2. 以無畏無休的體驗,參與世界的秩序,換取最真實的知識;
3. 免於偏見的限制。
在這本書中,黃教授詳細地探討了幾個重要概念:人的自然和文明能力、互動和體驗、解放等。在論述中,他分別發展了皮亞傑(Piaget)和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等學者的學術見解。他還提出自然能力和文明能力兩者是辯證發展的。
黃教授最後指出怎樣才算是解放。解放是讓人從多重的桎梏中掙脫出來。這一層層桎梏建構來自既有的社會價值及規範、國家安全、宗教種族性別及階級之歧視、代表普遍世界的知識及理性等。在人進入文明社會一段時日之後,便牢牢被它們捆綁了。解放是還人以本來面目,讓人能用童年時認識世界的方式重新體驗世界。
我們可以「返老還童」地去解放自己,回復到我們童年時充滿活力、創造力、免於偏見的、無畏無懼的去洞察複雜事物的特徵。
黃教授知識層面驚人地廣闊,涵蓋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人類學等領域。他在文中引用了大量學說,並加以批判、補充和發展,最後融會貫通地提出自己的見解。
可惜,這一本探討周詳的作品欠缺了對兒童和自然界之間關係的描述。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在《意義的追尋》(Man’s Search for Meaning,又譯作《活出意義來》)書中的一句話:「一個人所有的東西皆可以被拿走,但除了一件事,就是人類最後的自主權。任何情況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選擇自己走的路徑。」
自然學校的開創者都能克服種種困難,選擇自己的態度和堅持走自己的路!
有關自校的記錄
2022年,自校踏入第15年(註7),我們瞻前顧後,交流想法,感恩遇見過去至今的教職員、家長、學生,校董及公司董事(註8),他們都是成就自校的一份子,同樣寶貴!
同年,我們開始出版《學校可以不一樣 自然學校:由構思、實踐到未來》一書的工作,有系統地建立一個有關自校的記錄。此書以自校5個辦學理念為內容主軸,包括:自校創校成員寫的創校故事;收錄以辦學理念歸類的教職員和家長選文;根據和校友、家長及畢業生就讀中學的老師訪談記錄,以理念分析歸類內容而寫成的文章;還有以學習動機理論分析自校生學習情況的文章等。衷心感謝曾經義助完成這書的各位人士!
這本書記錄了香港教育的綠色、自然、具愛心流動的一頁,藉此栽種未來!
註:
- 由清水編輯的小冊子《自然學校》(2006),開宗明義展示了自然學校這個故事的序幕。
- 自然學校的教職員、家長、學生、董事及支持人士均自訂自然名,連結大自然。
- 鄉師自然學校,簡稱:自校。
- 首三段及第六段是引自《生命可以不一樣:孩子需要大自然,鄉師自然學校五周年紀念相集》(2012),第四、五段是引自《螢火蟲學苑:綠色教育札記》(2005)。
- 鄉師自然學校創校老師(2007),第三屆校長(2014-2016)、班導師(2007-2014)及中文老師(2007-2016)
- 黃武雄《童年與解放衍本》(2013)新北市:左岸。
- 自校紀念15年,出版《在雨中起舞的童年》。
- 2007年,由自然協會(慈善註冊)(自校創校團體)成立自然教育(慈善)有限公司,公司董事(義務)及職員組成,負責直接營運管理鄉師自然學校,並籌辦推廣學校理念的教育項目,對象包括校外的學童和家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