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動車產能過剩 中國應減投資

請不要天真地以為即使與西方交惡,中國仍可改為大量出口到全球南方。中印關係差是事實,較令人意外是最近竟然巴西和土耳其都突然宣布針對中國鋼鐵和化學品等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正應驗我早前預期。

去年比亞迪(BYD)(1211)盈利增長75%,高達300億元人民幣,從第四季起,純電動車銷售量已開始超越特斯拉(Tesla)(美:TSLA),可喜可賀!但奇怪地今年比亞迪H股股價,仍暫跌了5%(A股升了7%),但總比Tesla股價大跌超過25%好得多!BYD今年預計P/E(市盈率)仍只約14倍,而Tesla則高達近乎不合理的60倍!不止BYD和Tesla,其他不少電動車股的表現更差,中國的蔚來(9866)、小鵬(9868)、美國的Rivian(美:RIVN)和Lucid(美:LCID),今年都大跌40%以上。相反今年傳統汽車股就大翻身,豐田Toyota(日:7203;美:TM)大升近50%,連Volkswagen和GM都升約20%。

為何BYD業績如此亮麗,但今年股價仍微跌?某程度上,當然可說市場不公,歧視中國企業和甚至整個市場。中國面對美國無窮打壓,不斷恐嚇各種科技、貿易和投資限制和制裁,把中國股市估值壓至極低水平,恒指預期P/E只有約8倍!除此,中國也確實仍面對不少拖慢發展問題,包括仍未解決的房地產債務危機、消費疲弱、物價徘徊在通縮邊緣、年輕人失業率高企,以及出產率繼續下跌等嚴重問題。

即使看來今年預計新能源汽車仍有不俗的約30%增長,但其中大部分將是混能。(Shutterstock)
即使看來今年預計新能源汽車仍有不俗的約30%增長,但其中大部分將是混能。(Shutterstock)

中國今年銷售增長料大縮至20%

不過,最重要的是全球新能源汽車(純電加混能),已出現嚴重供過於求,估計今年全球需求不到1700萬台,但單單中國的產能已超過2000萬台!再加上從去年下半年起,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增長已開始頗急速放緩。中國今年估計銷售約1000萬台,已佔總汽車市場近40%,同比增長已由去年的35%減至只約20%。估計歐洲今年約350萬台,佔汽車市場約33%,同比增速更只有約8%。估計北美洲約210萬台,只佔總市場約14%,但增速亦已由去年的47%減至約30%。全球其他地區總銷售不到130萬台,今年同比增長仍快,估計超過50%,但亦已從去年的80%放緩了不少。

先分析一下西方首領美國,請記着,亦是全球最大產油國。最近半年,整個有關氣候變化,環保、電動車的論述,已出現微妙但非常重要的變化,背後不止有錯綜複雜的中美貿易鬥爭,亦有woke與anti-woke的角力。去到美國,發現很多尤其是共和黨的朋友,都再次喜歡投訴純電車的各種短項,即續航仍差於汽油車,且受溫度變化影響,充電基建嚴重不足,充電需時太長,以及價錢仍然太貴等等。即使看來今年預計新能源汽車仍有不俗的約30%增長,但其中大部分將是混能,有分析師估計純電車增長將只有10%左右。即使本來更woke的歐洲,預計今年電動車銷售增長,反而是全球最慢的!一來滲透率已到三分之一,遠比美國高,跟中國差不多,二來德、法和意等,是傳統ICE(內燃機)汽車生產大國,如轉移太快到電動車,再加上被中國入口搶掉大幅市場份額(估計今年將升至25%市佔率),必將導致大量失業和企業倒閉的經濟災難。

西方將如何平衡氣候變化的威脅,又同時對應中國在「新質生產力」領域,尤其被內地稱為「新三件」(我多年前稱之為「新能源聖三一」)的電動車、光伏太陽能和鋰電池儲能的挑戰?這是一個關乎西方霸權,和甚至人類存在性風險的終極問題。

從引進Tesla到中國至今不到5年,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包括ICE)。(Shutterstock)
從引進Tesla到中國至今不到5年,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包括ICE)。(Shutterstock)

看淡Tesla 受累全球價格戰

兩周前我在布吉開投資峰會,每位CIO都要建議一個「做多」和一個「做空」交易,我的「做多」建議就是Hynix,主要是AI相關,暫為Nvidia(美:NVDA)所需HBM的獨家供應商, 過去兩周表現非常不錯,屢創新高。「做空」對象就是Tesla,從2月底提交建議至今,亦跌了約10%。峰會席上我解釋看淡Tesla的原因,包括需求增長減慢,中國競爭崛起,導致全球價格戰,AI自動駕駛技術遲遲未達到Level 5水平,Elon Musk自己也承認,AI自動駕駛就是Tesla的moat(護城河),電動車本身只是不值錢的commodity(大宗商品)。再加上從前Elon Musk是Tesla的最佳免費廣告,因此Tesla的net margin(淨利潤率)遠比BYD高,估值亦因品牌效應而高很多,但近年Musk的政治取向急速往右轉,變成woke人士的憎恨對象,不少人因此而杯葛購買Tesla。最後,我再補上一個原因,故意挑釁席上的著名歷史學家兼地緣政治顧問Niall Ferguson,我說,美國已升至為全球最大產油國,亦當然知道中國雄霸全球70%鋰電池生產,相信美國寧願犧牲地球,都不會想增加對中國的倚賴。

Ferguson是個聰明人,怎會輕易墮入我的「語言圈套」(雖然是事實)?首先他當然不會如一般Trumpists般粗劣,貿然否認已有大量科學鐵證支持的氣候變化現象,第二,即使被我說穿他內心想法,但也不會當眾承認。他的回應非常巧妙,更需小心他的狡辯逐漸成為西方主流論述。他指全球Total Fertility Rate(TFR,時期總生育率)正急速下跌,連印度也跌穿人口穩定所需的2.1,剩下來只有非洲的TFR仍高企在4以上,但亦已開始下降。據Ferguson預測,全球人口將在2060年左右見頂,然後將急速回落,言下之意即毋須過於擔憂碳排放無窮增長,當人口見頂回落時,碳排放量亦必快速減少,全球暖化亦將放緩。

但他此說法有兩大問題。首先不知他2060年人口見頂預測的來源,按聯合國預期,全球人口要到2086年才將見頂,達到107億。預測不可能非常準確,但26年是一個大差別,對全球碳排總量影響很大,足已導致額外0.5oC全球暖化或更多。第二,即使人口真的在2060見頂,但如因此就放鬆或甚至放棄對全球暖化的各種防範和對抗措施,那麼全球必將無法防止暖化低於1.5°C 的最理想目標,甚至連2°C 的巴黎協議核心目標也極可能超越。超越這些重要臨界點必有嚴重、但很難預測的非線性後果,有專家估計超過1.5°C 暖化將導致8%植物絕種,2°C 則將導致16%植物絕種,有些較悲觀專家甚至預測,如不採取任何減碳措施,按現今暖化軌道,不能等到2060年,只需到2050年,已可目睹33%動植物絕種的超巨型災難!到時,全球大量地區必已過熱,不能再種植穀物,因此而製造數以億計、甚至十億計的氣候難民,且大部分將衝往北美洲和歐洲,又必將成為一場破紀錄人道災難!

最近美國財長耶倫公開警告中國不可採用傾銷策略,企圖把過剩「聖三一」綠色科技產品輸出到全球市場。(Wikimedia Commons)
最近美國財長耶倫公開警告中國不可採用傾銷策略,企圖把過剩「聖三一」綠色科技產品輸出到全球市場。(Wikimedia Commons)

Ferguson並不是個科學家,但他在西方政、商、學術界和輿論上有很大影響力,如他此說法真的成為主流意見,甚至成為政策,就不止對中國發展有很大影響,對全球生態環境也是個慘劇!除這個似是而非的人口見頂論外,美歐也以推動綠色經濟為名,採取各式各樣的工業政策,包括美國的IRA(Inflation Reduction Act)和歐盟的CB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一方面給予本地企業補貼,另一方面當然是企圖抑壓中國電動車、光伏器材和鋰電池出口。最近美國財長耶倫公開警告中國不可採用dumping(傾銷)策略,企圖把過剩「聖三一」綠色科技產品,輸出到全球市場,從而遏制美國綠色科技發展。早前中國也正式對世貿投訴美國IRA屬違法,歧視和阻止中國綠色科技產品入口到美國。

去年歐盟亦已開始調查中國電動車有否接受大量違法的國家直接和間接補貼,主要針對3方面,包括大量低息貸款、低價甚至免費廠房土地,以及優惠低廉電價補貼。其實還有第4樣,最後必亦指控中國封閉資本帳,操控壓低人民幣匯率。其實現今每個國家都關注國家安全,如何發展先進製造業,亦都有採取工業政策,分別在於規模、手法和最後成功與否。中國的問題既可形容為太過成功,但亦有不少的政策風險和經濟代價。中國製造業的規模和成就,肯定是人類史上前所未見的。據《紐時》報道,中國製造業產能,大過美國、歐盟、再加日本和韓國的總和!尤其在新資生產力範疇,中國更充分體現”China speed”(中國速度),從約20年前,中國開始大力發展光伏,在不到10年內,已接近壟斷全球市場,高佔80%以上,如加上轉到馬來西亞和其他地方加工的產能,應該佔比更高。鋰電池故事(未來可能包括鈉電池)也差不多,在更短的時間內,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和BYD等已領導全球,市佔率約70%。最近5年當然輪到電動車。在ICE(內燃機)年代,中國汽車技術和品牌遠遠落後於西方,但電動車是一條新的起跑線,正好給予中國急起直追的機會。從引進Tesla到中國至今不到5年,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包括ICE)。但中國在全球汽車市佔率仍未有光伏和鋰電池般高,中國已製造約33%全球汽車,但中國品牌全球市佔率應仍不到15%。

若出口不濟 很多電動車公司將破產

中國發展模式始終以投資為重心,長期高企在40%GDP,現在跟以前唯一分別是過去過度投資房地產,2019年相關借貸高達8000億美元,去年急跌90%至只有750億美元。此消彼長,2019年對工業的借貸只有830億美元,到了去年已急升至6700億美元。相反中國一直輕消費,不到40%GDP,加上儲蓄率愈來愈高(因社會福利安全網不足),因此生產力過剩問題更加嚴重,只可變回舊路,重新倚賴出口拉動經濟。去年整體貿易順差超過2%GDP,但單看工業產品貿易順差其實高達10%GDP,只是因為石油、芯片、農業和服務業等的逆差,總順差才有所降低。

倚賴工業出口,尤其電動車、鋰電池等先進綠色科技不是挺好嗎,有何風險?主要危險是即使外國人樂意購買價廉物美的中國電動車,但各國政府仍將指控中國貿易政策不公平,或者假說地球人口將很快見頂,根本毋須開電動車減碳。請不要天真地以為即使與西方交惡,中國仍可改為大量出口到Global South(全球南方)。中印關係差是事實,較令人意外是最近竟然巴西和土耳其都突然宣布針對中國鋼鐵和化學品等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正應驗我早前預期。如出口不濟,很多電動車公司將破產,最後又是一屁股數萬億債。

中國宜谷消費 讓人幣有序升值

化解危機的方法很簡單。發展高科技當然非常重要,但不是只有工業產品才是高科技,其實服務業也需要高科技。投資重要,但刺激消費更重要,先決條件是減稅和加強社會安全網。最後,仍應逐步安全地打開資本帳,讓人民幣有序升值,趨向PPP暗示的公平匯率,就可減低貿易矛盾,同時提升中國人購買力。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譚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