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蛻變計劃是一個非政府資助、財政獨立、跨學科的專業團隊,旨在為參與反修例社會運動並有案件在身的青年提供全面的社會心理輔導服務及面對司法程序的支援。港府前官員、蛻變計劃導師林煥光接受訪問,表示「若更多人踏出正向的一步,小溪最終也會積成大江大河」,以下為訪問全文。
問:首次跟參與蛻變計劃的年輕人見面,對他有什麼印象?
林:他是一位充滿好奇心的年輕人,我也是一位有很多好奇心的人;他喜歡閱讀,我也喜歡閱讀;他愛電影,我也愛電影。當然,大家喜歡的種類或許南轅北轍,但大家很自然地能夠相處融洽。
他可以說代表社會新世代某一類年輕人,是值得大家珍惜的年輕人。他擁有好奇心,任何人一旦有好奇心,便願意追尋、思考、去尋找各方面的看法。我很欣賞這一特點,所以很高興能夠有這一段師友關係。
放下成見 總會找到溝通的地方
問:兩個人因着背景經歷不同,會否感到有距離?
林:最初認識時大家也很謹慎,畢竟大家在年齡、背景以至整個人生有很大的距離。但人始終是人,只要回到初心,回歸基本,談談大家的興趣,便可放下這些障礙。
我並非常常跟他見面,他念書等等也很忙碌,但每次見面,大家也談個不亦樂乎。這正好證明不同背景的人也可以溝通,只要你願意放下成見、放開預設的一些所謂障礙,總會找到一些可以互相溝通的地方;然後你漸漸發現,有不少令你驚喜的意外。
原來不同背景、不同信念、不同成長經歷的人,也可以成為好好的拍檔、朋友或者對話的對像。當我們說要凝聚、要建設和諧社會,我想大家可以從小處、人與人之間做起,最後也可以在大的層面上做得到。
問:很多人認為今天的年輕人很激進。你是否認同?
林:這是過於簡單概括的說話。大家上了年紀,便忘記了自己年輕時是怎樣。如果你細心想想自己年輕的歲月,便不會隨便用一個所謂「激進」又或者「離經叛道」等等比較概括的形容詞來定義年輕人。年輕人初見世面、初次面對世界、初次嘗試了解成年人的世界、面對現實並嘗試解決以往由父母代他們解決的困難,這情況下,他們會有很多想法,並不一定跟隨前人的步伐;倘若你認為跟你的那一套不同便是激進,我想那反倒是成年人自己的問題。
我從來也不認為,或至少我所認識的mentees是激進。我很欣賞每一代年輕人有不同的思維、視覺,以至不同解決問題的想法。坦白說,像我這些上了年紀的成年人,倘若你不願意接收新的思維、新的視覺,只會變成化石。你認為自己舊有的那一套可以放諸四海、憑諸1000年皆準,事實並不然嘛。
知錯能改 善莫大焉
問:為什麼要特別給這些曾犯過事的年輕人機會呢?
林:我們每一個人,不論年紀有多大還是仍然年輕,若誠實地撫心自問,想想自己的過去,有那一位朋友敢說:從沒有犯過任何錯誤?我所做的一切都正確?我想,無論到了什麼年紀、有什麼經歷,或多或少、或大或細,總會犯過一些規矩、做過一些錯事。
我們經常引用一句老話:知錯能改,最重要是你能夠從錯誤中學習,學習過後再回頭,或許這時你武功已增強,能夠做得更好。可是,這說便容易。有空間或沒有空間,兩者差別可以很大。就像我們懲教署,有「懲」也有「教」。很多時候,「教」遠比「懲」更為重要。一個社會,必須嚴、慈共濟。社會在每個時空裏有不同的法規,在某些時空裏,執行這些法規時或要非常嚴格,但若要大家心悅誠服、有凝聚力,便不能單單講嚴,當中還需要有慈。慈的意思是什麼?你要有一個愛和恕的心,一個歡迎他們回來這大家庭、這組織的心志。這樣才可以令到整個社會和諧。
若這些朋友已受到法律上應有的懲罰,最重要是什麼?仍在讀書、還未畢業的同學,除非他們不願繼續學業,否則最重要是給予他們機會和空間,讓他們完成學業;尤其是大專院校的學位安排有較大的彈性,可以主動地讓他們有機會重拾學業,這對他們而言是很大的幫助動力。
從社會、宏觀的角度來說,若一個人或一組成員犯了過錯,便write-off(放棄)、把他們變成負資產,這對整個社會是損失還是增值?不言而喻吧。沒有人希望見到社會愈來愈多負資產,一定想社會增值嘛。所以,若你能夠提供到學業,以至畢業後給予很重要的就業空間,讓他們可以立即重新出發,融入社會,那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年輕朋友,若你不主動提供途徑給他們,可能會增加逆反心態,長遠而言只會積累了一種負面的氣態,那並非健康的現象。社會上誰沒有錯,我相信沒有人認為給他們提供空間是負面的事,這肯定對社會是正面、是好事。
衝突過去了 跟着怎樣辦
問:你最初幫忙時有沒有顧慮?
林:現實上社會有一批人,當中有很大比例是年輕人,他們在某一時空做了一些社會認為不應該做的事,他們也受到法律上指定須承受的懲處,那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應該是「之後呢?」「我們想這些人怎樣?」「當中很多是年輕人,想他們怎樣呢?」「想他永遠成為社會負資產,還是歡迎他們回到社會當中,成為其中的動力?」這些都是很實實在在的問題。若你從這些角度考慮,那便毋須從政治角度下判斷。是嘛!
這社會情況並非我們香港獨有,不同地區、國家或不同民族在不同時空,也需要面對這樣的矛盾。但最重要是當最嚴重衝突過去了,跟着該怎樣處理?我想採取正向的態度處理矛盾,永遠是對的。
問:社會怎樣去營造這一氣氛?
林:這題目並非一個組織、一個人可以做到,而是要整個社會願意誠實地、全面地面對我們現在的矛盾,想想怎樣解決這些矛盾,怎樣才可以讓社會更融洽。這不限於學業、就業層面,不單需要大學、僱主等等用正面思維可解決,而是需要差不多全民討論和思考。這是需要一點時間。
這時,像Project Change這類組織可以做的事未必很多或很大,但我想至少是一個引子、一把火種,讓人看到前面仍有一點光、一點希望,仍然有人在前方鋪路搭橋。所以,莫以小而不為,由小做起,希望慢慢地引起更大的認同,這樣可以幫助日後解決社會矛盾,令年輕人對社會更有歸心。這一些都是值得鼓勵。
問:一人一少步,希望日後可累積力量?
林:對呀,總要有正面的一步。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喜歡正向、社會更是喜歡正向,沒有人喜歡分裂。對嘛!若果更多人踏出正向的一步,小溪最終也會積成大江大河。我鼓勵大家繼續努力啊。
原刊於《蛻變書札》,本社獲蛻變計劃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