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教育局宣布小學常識課將分拆為科學科和人文科,並公布人文科課程框架所涵蓋的六大學習範疇,包括健康與生活、環境與生活、理財與經濟、社會與公民、國家與我、世界與我。筆者曾積極參與2017年常識科課程指引的籌劃工作,喜見今日教育當局能與時並進,配合國家發展的趨勢,優化常識科課程發展路向,緊扣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的核心,即促進學生的人文素養,亦是小學人文科課程的其中一個重要目標;而在人文素養的學習上,更着重有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民族感情和國民身份認同,落實愛國主義的教育。
要小學生在六年的學習生活中培養成為國家良好的公民,除了整全6個學習範疇的知識點外,還要不斷在日常生活中滋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的萌生始於對國家文化及歷史與自身的結連,在小學階段這種結連最有效的教學策略是情意教育及五感並用的體驗式學習。
筆者每年都籍「赤子情 中國心」國內交流計劃,讓各級師生一起感歷祖國情懷點滴,其後更把每年六年級的畢業活動定為北京學習交流之旅,期望能在他們進入中學前,進一步鞏固國家觀念及國民身份認同。腦海中記得學生在交流後的分享會中,提及最觸動他們的是以下幾點:與內地學生的交誼活動、聆聽歷史人物的貢獻國家的故事、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話分享個人學習心得、品嘗各地特色食物,總結出每種學習活動都是有溫度的,有情的交流。
學生也從博物館及紀念館中尋找到民族發展的脈絡,他們樂於在老師鋪設的交流平台上,找到自己的國民身份和發展民族感情,沒有學生說「我愛祖國」,但從他們對國內學生的熱情交誼及對文物的尊重和學習熱誠,人文素養的建構由此起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