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禮節欲,致富之道

荀子的富國論(六)

所謂以「禮」節之,也就是有適當的分工和相稱的分配。如此,才能致富。
 
荀子認為,像墨子那樣「昭昭然為天下憂不足」而節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從政治、經濟上說都搔不着癢處。對荀子而言,「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天下之公患,亂傷之也」。「不足」,可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生產解決:
 
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盤,ㄧ歲而再獲之,然後六畜禽獸一而剸(「剸」同「專」)…..可以相食養者不可勝數也。夫天地之生萬物也,故有餘足以食(按:食,供養也)人矣,麻葛、繭絲、鳥獸之羽毛齒革也,固有餘足以衣人矣。 
——〈富國篇〉頁184-185
 
因此,「不足」並非「公患」,善治萬物,則衣食可足。
 
「亂」才是「公患」。而亂的根源是「無分」。這個「分」既是「身分」之「分」,又是「分工」之「分」;還有一層意義就是按「身分」及「分工」所付出的貢獻來「分配」的「分」。荀子認為「群而無分」則亂,而亂的結果是「窮」。
 
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故無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
——〈富國篇〉頁179
 
若要致富,則必「明分」: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掩地表畝,刺艸殖穀,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守時力民,進事長功,和齊百姓,使人不偷,是將率之事也。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節而五穀以時熟,天下之事也(王念孫:「天下之事」當作「天之事」)。若夫兼而覆之,兼而愛之,兼而制之,歲雖凶敗水旱,使百姓無凍餒之患,則是聖君賢相之事也。
——〈富國篇〉頁183-184
 
社會要有適當的分工,也要有與工作、身分相稱的分配:
 
夫為人主上者不美不飾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強之不足以禁暴勝悍也……使天下生民之屬皆知己之所願欲之舉在是于(按:「在是于」猶言「在于是」)也,故其賞行;皆知己之所畏恐之舉在是于也,故其罰威。賞行罰威,則賢者可得而進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不能可得而官也。若是,則萬物得宜,事變得應,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則財貨渾渾如泉源……夫天下何患乎不足也?
——〈富國篇〉頁186-187
 
社會能「明分」則賞罰可行,賞罰可行則事可成,事可成則國富足而欲可養。荀子主張「養欲」,卻並不贊成「從欲」。所以「節用」也是他的富國政策之一。但不是墨子那樣以「儉」節之,而是以「禮」節之。所謂以「禮」節之,也就是有適當的分工和相稱的分配:
 
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德必稱位,位必稱祿,祿必稱用……量地而立國,計利而蓄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勝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按:「揜」,讀如「淹」,覆蓋之意),必時臧餘,謂之稱數。故自天子通於庶人,事無大小多少,由是推之。故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 
——〈富國篇〉頁178-179
 
這樣的節用,是人盡其才,避免浪費,提高效率的節用。能提高效率,便同時有利於開源,對致富有積極的意義。而這樣的節用,並非為「利」而是為「德」,因此「明分」最重視的不是「功」可獲「利」,而是「德」可兼足天下。強調「德必稱位」,因為禮本以「德」為前提。
 
這裡所說的「德」,當然是指「治萬變,材萬物,養萬民,兼制(王先謙認為「制」應為「利」字之誤)天下」的「政德」,是一個宏大的政治理念,用此以理念去推動一切社會力量,「兼足天下」: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百姓之力,待之而後功;百姓之群,待之而後和;百姓之財,待之而後聚;百姓之埶,待之而後安;百姓之壽,待之而後長。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男女不得不歡,少者以長,老者以養。故曰:「天地生之,聖人成之。」
——〈富國篇〉頁182
 
善用資源,開源節流,裕民節用,以禮明分,行之以德。這就是荀子的富國之道。
 
(封面圖片:Pixabay)

古兆申